《题安城赵宽之慈顺堂》

时间: 2025-01-10 23:03:26

天潢龙种与人殊,五凤仍传万卷书。

象服在堂萱草暖,彩衣上寿捸举初。

雪中密竹能抽笋,水底寒江更跃鱼。

赵氏弟兄俱玉树,艮齐文字即琼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安城赵宽之慈顺堂
——杨万里

天潢龙种与人殊,
五凤仍传万卷书。
象服在堂萱草暖,
彩衣上寿捸举初。
雪中密竹能抽笋,
水底寒江更跃鱼。
赵氏弟兄俱玉树,
艮齐文字即琼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赵宽之及其家族的荣华富贵。开头提到赵氏出身于贵族,天生与常人不同,五凤传书,象征着他们的学识和文化传承。堂前的萱草温暖,象征着家庭的温馨和幸福。诗中提到的“彩衣”暗示着长寿的祝愿。接下来的描写,密竹在雪中生笋,寒江中跃鱼,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两句则赞美了赵氏兄弟的才华和文采,宛如玉树琼枝,象征着高雅和卓越。

注释

  • 天潢龙种:指贵族出身,形容赵氏家族的高贵血统。
  • 五凤:传说中的五只凤凰,象征高雅和高贵,暗指赵家有杰出人才。
  • 象服:古代帝王的服装,象征着权威和地位。
  • 萱草:古代常用来代表母爱和温暖的植物。
  • 捸举:指祝寿,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
  • 艮齐:指的就是赵氏兄弟的才华出众,艮、齐皆为山名,象征坚韧和稳重。
  • 琼琚:指珍贵的美玉,象征才华和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观察著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极具时代特色。

创作背景

《题安城赵宽之慈顺堂》创作于南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家庭的尊重与赞美。杨万里通过对赵宽之家族的描写,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家族和谐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对家族的赞美,展现了赵氏家族的荣华与文化。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赵家的身份,天潢龙种的描写不仅让人对赵家产生敬仰之情,也引出了后面对于家庭和睦的描写。象服与萱草的结合,既有对家庭温暖的描绘,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随后的竹笋与跃鱼,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暗示着赵家在社会上的活力与影响力。最后的两句则进一步高扬了赵氏兄弟的才华,暗示着他们的学识和品德,犹如美玉般珍贵。整首诗在欣赏中流露出一种和谐的美感,既有对个人及家庭的赞美,也有对自然的热爱。通过这些意象,杨万里传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家族文化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潢龙种与人殊:开篇直接说明了赵氏家族的高贵血统,突显他们与普通人家的不同。
  2. 五凤仍传万卷书:形容赵家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3. 象服在堂萱草暖:描绘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象征着权威的同时也传达了家庭的温暖。
  4. 彩衣上寿捸举初:通过祝寿的意象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
  5. 雪中密竹能抽笋:比喻在困境中仍能茁壮成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6. 水底寒江更跃鱼:展示了自然活力与奔腾不息的生命力。
  7. 赵氏弟兄俱玉树:赞美赵氏兄弟的出众才华和品德。
  8. 艮齐文字即琼琚:以美玉比喻他们的才学,凝聚了对文化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赵氏兄弟比作玉树,寓意高洁和才华。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如“雪中密竹”、“水底寒江”生动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赵氏家族的高贵血统和卓越才华,表现出对家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生命力的欣赏。整体情感基调积极向上,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潢龙种:象征高贵血统,代表了家族的荣耀。
  • 五凤:文化象征,代表了才华和智慧。
  • 密竹:象征生机与希望,寓意在困境中生存与发展。
  • 玉树琼琚:象征高雅与出众,寓意才华与品德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氏家族在诗中是如何被描绘的?

    • a) 普通人家
    • b) 高贵的家族
    • c) 贫穷的乡村
  2. “雪中密竹能抽笋”比喻了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 c) 竹子生长的速度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 a) 消极
    • b) 讽刺
    • c) 积极向上

答案

  1. b) 高贵的家族
  2. b) 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3. c) 积极向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以自然景象表现志向与豪情。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题安城赵宽之慈顺堂》: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侧重,李白的《静夜思》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乡,而杨万里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家族的赞美与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