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温其种竹诗》
时间: 2025-02-04 15:31: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温其种竹诗
刘子翚 〔宋代〕
种竹应须我辈人,
茅檐对此可忘贫。
欹风带雨看无厌,
淡夜寒绡画不真。
青女侵凌余瘦节,
箨龙盘屈更分身。
会裁一管招鸣凤,
千亩何须羡渭滨。
白话文翻译:
种竹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事情,
在茅草屋檐下观看,便能忘却贫穷。
倚着风雨看竹子,毫无厌倦之感,
淡淡的夜色中,寒气如绡,画出的不算真实。
青色的竹子侵凌着我那瘦弱的节,
竹叶如龙般盘屈,更显得分外柔美。
若能裁制一根竹管,招来鸣叫的凤凰,
千亩竹林又何必羡慕渭水之滨?
注释:
- 应须:应当、应该。
- 茅檐:茅草搭成的屋檐,指简陋的住处。
- 欹:倾斜,斜靠。
- 寒绡:寒冷的轻纱,形容夜色的清冷。
- 青女:指竹子,因其颜色青翠而得名。
- 箨龙:竹叶的形态像龙一样盘曲。
- 招鸣凤:比喻用竹制品吸引美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约1080年-约1130年),字仲明,号东山,宋代著名诗人,出生于福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具有浓厚的田园气息和浓烈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竹子种植的过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竹子不仅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也象征着坚韧和高洁的品格。
诗歌鉴赏:
《次韵温其种竹诗》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诗作。诗中通过竹子的种植,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开头两句,诗人强调种竹的责任在于这一代人,表现了对生活的担当。接着,通过对茅檐下的描绘,表达了简朴的生活也能让人忘却贫困的心境。第三、四句描绘了竹子在风雨中摇曳的姿态,表现了诗人对竹子生长环境的热爱。接下来的两句则用生动的比喻,将竹子与龙相提并论,增强了竹子的形象美。最后两句,诗人以“招鸣凤”来象征理想与追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丰盈的竹林所带来的自豪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竹子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理想与精神的寄托,体现出一种高洁、坚韧的品格。通过种竹,诗人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种竹应须我辈人:强调种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表现出一种担当感。
- 茅檐对此可忘贫:即使生活简陋,也能因对自然的热爱而心灵富足。
- 欹风带雨看无厌:在自然风雨中,诗人感受到了竹子生长的乐趣。
- 淡夜寒绡画不真:夜色虽淡,但清冷的气氛使得意象模糊,加深了诗人的情感。
- 青女侵凌余瘦节:竹子的青翠侵凌着诗人的瘦弱,表现出生机与活力。
- 箨龙盘屈更分身:竹叶如龙般盘曲,形态优美,象征着生长的力量。
- 会裁一管招鸣凤:设想用竹子做成乐器,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千亩何须羡渭滨:强调自己的竹林丰盈,不必羡慕他人财富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龙,表现出竹子形态的优美和生机。
- 拟人:用“侵凌”“盘屈”等动词,赋予竹子生命的表现。
- 对仗:如“招鸣凤,羡渭滨”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豁达,传达出一种坚韧高洁的精神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诗人追求理想与精神的寄托。
- 风雨:象征生活中的挑战与考验,表现出诗人无惧风雨的态度。
- 青女:竹子的生机,象征青春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茅檐”指的是什么?
- A. 茅草屋檐
- B. 竹子
- C. 田地
-
“青女侵凌余瘦节”中的“青女”指代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竹子
- C. 青草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 A. 悲观
- B. 绝望
- C. 充满希望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刘子翚的《次韵温其种竹诗》与王维的《竹里馆》同样以竹子为主题,但刘子翚更注重表达个人的精神追求与理想,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出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