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炉》

时间: 2025-04-27 06:41:01

两星残火地炉畔,梦断背灯重拥衾。

侧听空堂闻静响,

似敲疏磬褭清音。

风灯有影随笼转,腊雪无声逐夜深。

禅客钓翁徒自好,那知此际湛然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星残火地炉畔,梦断背灯重拥衾。
侧听空堂闻静响,似敲疏磬褭清音。
风灯有影随笼转,腊雪无声逐夜深。
禅客钓翁徒自好,那知此际湛然心。

白话文翻译:

在地炉旁,残留的两颗星星的微光照亮了夜晚,我的梦在灯光背后悄然断裂,沉沉地拥着被子。侧耳倾听空荡荡的厅堂,听见静谧的声响,像是敲击着稀疏的磬音,清脆悠扬。风中的灯影随着笼罩的光影摇曳,腊月的雪无声无息地伴随着夜深。禅客和钓翁只顾自己享乐,怎知此时心中如水般明澈的宁静。

注释:

  • 地炉:古代取暖的炉子,象征温暖和安宁。
  • 梦断:梦境的中断,暗示心中对安宁的渴望。
  • 腊雪:腊月的雪,描绘寒冷的冬季景象。
  • 禅客、钓翁:代表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追求心灵的宁静,后者享受自然的闲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 768-824),字惟道,号梨洲,唐代诗人,曾任官职,后隐居。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脱俗,受李白、王维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或许借助此诗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沉静反思。

诗歌鉴赏:

《地炉》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人在寒冷的冬夜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开头两句以“地炉”和“灯”设定了一个温暖而又孤独的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中“梦断”一词,既是对现实的感叹,也引出了后面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侧听空堂闻静响”,这句描绘了诗人静坐的状态,似乎在聆听内心的声音,反映出一种对世界的超然态度。接下来的“似敲疏磬褭清音”,则把这种静谧与禅宗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哲思。

风灯摇曳的影子和腊雪无声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环境的静谧与诗人的孤独感。最后一联通过对比“禅客”和“钓翁”,突出了诗人对当下宁静心境的珍视,强调了内心的淡泊与超然。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哲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星残火地炉畔:描绘了冬夜炉边微弱的光亮,营造了寒冷与温暖的对比。
  • 梦断背灯重拥衾:表达了梦境中断的失落与现实的温暖。
  • 侧听空堂闻静响:诗人静坐,倾听空荡的厅堂,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 似敲疏磬褭清音:用“敲磬”的意象引入了禅宗的气息,声响清晰而悠扬。
  • 风灯有影随笼转:描绘了风中摇曳的灯影,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腊雪无声逐夜深:腊雪的静谧伴随着夜晚的深入,增强了孤独感。
  • 禅客钓翁徒自好:对比不同生活方式,暗示诗人对内心宁静的珍惜。
  • 那知此际湛然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静谧的夜晚比作清音,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禅客钓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 拟人:灯影随风摇曳,赋予物象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冬夜宁静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的生活态度,揭示了人们在纷乱中寻找内心安宁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地炉:象征温暖与安宁。
  • :象征希望与指引。
  • 腊雪:象征寒冷与静谧。
  • 禅客、钓翁:象征不同的生活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梦断”意味着什么? A. 梦境的结束
    B. 梦境的开始
    C. 梦的内容
    D. 梦的延续

  2. “侧听空堂闻静响”中的“静响”指的是什么? A. 外界的声音
    B. 内心的宁静
    C. 自然的声音
    D. 人的对话

  3. 诗中提到的“禅客”和“钓翁”主要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不同的生活态度
    C. 自然的和谐
    D. 追求的目标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地炉》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象,但《地炉》更强调内心的沉静与反思,而《鹿柴》则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沉醉。两首诗均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