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时间: 2025-01-10 22:30:29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作者: 韩偓 〔唐代〕

往年同在鸾桥上,
见倚朱阑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
更无人迹有苔钱。
伤心阔别三千里,
屈指思量四五年。
料得他乡遇佳节,
亦应怀抱暗凄然。

白话文翻译:

去年我们曾一起在鸾桥上,
看到倚靠朱红栏杆吟咏柳树飞絮。
今天我独自走在香径上,
更无人迹,只有青苔和钱塘。
伤心的是离别已三千里,
指算着思念已经四五年。
猜想他乡遇到佳节,
也应该怀有暗淡的凄凉。

注释:

  • 鸾桥:传说中的美丽桥梁,这里借指景色优美的地方。
  • 朱阑:红色的栏杆,通常指园林或亭阁的装饰。
  • 柳绵:指柳树的飞絮,象征春天的生机和离别的惆怅。
  • 香径:指香气扑鼻的小路,通常用于形容园林中的小路。
  • 苔钱:指苔藓的样子,形容无人打理的荒凉景象。
  • 阔别:长时间的分离。
  • 佳节:指美好的节日,通常与团圆、欢乐相联系。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春秋时期,寓意缅怀先人,诗中的情感与节日的背景相得益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偓(约 730-799),字维明,唐代诗人,现存作品不多,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风格清新脱俗,擅长咏物抒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寒食节,诗人重游李氏园亭,因思念友人而生感慨。诗中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无奈。

诗歌鉴赏: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是韩偓的一首伤感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朋友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描绘了与友人相聚的美好场景,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而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却陷入了孤独与思索之中。尤其是“今日独来香径里”的描写,突显了他此刻的孤寂。通过“无人迹有苔钱”的意象,诗人不仅描绘了荒凉的景象,也象征着自己的孤独与无奈。后面的“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显示出与友人相隔千里,思念已久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则充满了对佳节的感慨,虽然是节日,心中却难免流露出凄凉之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整首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往年同在鸾桥上:回忆过去,与友人一起享受美好时光。
  • 见倚朱阑咏柳绵:描绘了友人吟咏春柳的画面,表达友谊之美。
  • 今日独来香径里:转折,诗人独自来到园中,感到孤单。
  • 更无人迹有苔钱:无人来访,只有苔藓,突显孤独。
  • 伤心阔别三千里:表现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 屈指思量四五年:指思念的时间之长,情感愈加深切。
  • 料得他乡遇佳节:推测他乡的朋友在节日时也会怀念。
  • 亦应怀抱暗凄然:即使在节日,也难掩内心的凄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往年同在鸾桥上,今日独来香径里”。
  • 比喻:用“苔钱”形容无人问津的景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拟人:描绘柳树的飞絮,让自然景物富有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伤,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传达出在传统节日中人们常有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 鸾桥:象征美好回忆和友谊。
  • 朱阑:代表着温暖和团聚。
  • 柳绵:象征春天与离别的双重情感。
  • 香径:隐喻诗人内心的孤寂。
  • 苔钱:反映出时光流逝后的荒凉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重游李氏园亭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寒食节
    C. 端午节
    D. 春节

  2. 诗中提到的“朱阑”是指什么?
    A. 白色的栏杆
    B. 红色的栏杆
    C. 绿色的围墙
    D. 黄色的门

  3. 诗中“无人迹有苔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愤怒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思念之情,尤其是对亲人的怀念,与韩偓的友人思念相呼应,但情感的基调更为沉重。
  • 李白的《静夜思》则是对家乡的思念,尽管主题相似,但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和浓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韩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