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浴》

时间: 2025-01-10 23:00:49

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

教移兰烛频羞影,

自试香汤更怕深。

初似洗花难抑按,终忧沃雪不胜任。

岂知侍女帘帷外,剩取君王几饼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
教移兰烛频羞影,自试香汤更怕深。
初似洗花难抑按,终忧沃雪不胜任。
岂知侍女帘帷外,剩取君王几饼金。

白话文翻译:

再把鱼鳞和犀角装饰的翠簪整理一下,刚解开衣服就感到一阵寒意袭来。
让我把兰烛移来,频频照射自己的影子,自己试着洗澡更是心生怯意。
起初似乎洗花一般难以抑制,最后却担心浴水如雪般太过冰冷而无法承受。
岂料在帘子外,侍女们已为君王备下了几饼金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鱼犀:指用鱼鳞和犀牛角制成的饰品,形容华丽的装扮。
  • 冷森森:形容冷得让人感到寒意刺骨。
  • 兰烛:一种香烛,这里暗指用于沐浴的香气。
  • 沃雪:比喻水温过低,如同冰雪,难以忍受。
  • 侍女:陪侍在侧的女子。

典故解析:

  • 君王几饼金:这里暗示了王权与财富的关系,可能反映出在享乐与责任之间的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68年-约824年),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四川,晚唐时期的文学家,擅长五言、七言诗,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风气开放、文人生活奢华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沐浴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及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咏浴》是一首极具细腻感情的诗,诗人通过对沐浴场景的描绘,表现出女性在浴室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的装扮与沐浴前的准备,体现出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接下来的“教移兰烛频羞影”,则流露出一丝羞涩与不安,似乎在暗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最后几句则通过侍女的存在,展现了权力与财富的交织,反映出女子在权欲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复杂心境。

整首诗通过精巧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幅优雅而略显忧愁的女性浴室图景,既有生活的细节,又蕴含着深层的社会思考,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再整鱼犀拢翠簪:描写女性为自己打扮而整理饰品,突显出她的美丽和优雅。
  • 解衣先觉冷森森:描绘她解开衣服后感到的寒意,暗示内心的不安和脆弱。
  • 教移兰烛频羞影:她让兰烛移近,照出自己的影子,表现出对自己形象的在意以及某种羞怯。
  • 自试香汤更怕深:尝试洗澡,然而对浴水的深度感到恐惧,表现出一种对未知的恐惧感。
  • 初似洗花难抑按:起初就像洗花一样,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
  • 终忧沃雪不胜任:最终担心水温如雪,无法承受,反映出内心的脆弱。
  • 岂知侍女帘帷外:未曾想到在帘外侍女们为王准备金子,暗含对权力与财富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沃雪”,将水温比作冰雪,生动形象。
  • 对仗:如“教移兰烛频羞影”,既有声韵的和谐,又有意境的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出女性在生活中追求美的同时,也面临着脆弱与不安的情感,既有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又有对权力与财富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犀:象征华丽与奢侈,代表了女性的美丽与身份。
  • 兰烛:象征温暖与芬芳,代表了生活的优雅与细腻。
  • 香汤:象征洗净与重生,却又带来恐惧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鱼犀”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饰品
    C. 酒

  2. 诗中“沃雪”比喻的是? A. 温暖
    B. 冷水
    C. 香气

  3. 侍女在诗中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 A. 朋友
    B. 财富与权力
    C. 生活的乐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比较韩偓的《咏浴》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情感,但韩偓更关注内心的脆弱与女性的生活状态,而李白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