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冬闻德音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5:34: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鞑靼奚家款附多,王师直到白沟河。
守江诸将遥分阃,绝漠残胡竞倒戈。
翠跸春行天动色,牙樯宵济海无波。
小儒不得参戎事,赋赋新诗续雅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的鞑靼和奚族的附庸关系,王师已经抵达白沟河。守卫长江的将领们远远地分开了界限,残留的胡人纷纷倒戈投向我方。春天的车队在翠绿色的旗帜下行进,天空为之动容,夜晚的船队在平静的海面上航行。小儒生无法参与军事事务,只能赋诗作词,以续写优雅的歌谣。
注释:
- 鞑靼: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通常指的是蒙古人等。
- 奚家:指奚族,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常与鞑靼有关。
- 王师:指朝廷的军队。
- 白沟河:位于今河北境内,古时是重要的军事防线。
- 阃:指疆界或边界。
- 绝漠:指荒凉的边境地区。
- 翠跸:指华丽的车队,象征国君或权贵出行。
- 牙樯:指船帆的支柱,象征海上的船队。
- 小儒:指年轻的读书人,未参与军事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厚,号青山,南宋时期著名词人、诗人。他生于动荡的时代,曾任职于朝廷,后因政治原因被贬,深知兵戈之苦,作品多反映国家动乱和个人抱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辛巳年(公元1171年),当时南宋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国家安全形势严峻。诗人以诗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士兵的支持,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作为文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方游牧民族的动态与王师的反应,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前两句点明了诗的背景,鞑靼与奚族的关系以及王师的军事行动,给人一种紧迫感。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军事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的无奈,虽然内心渴望参与国家大事,但身为小儒的他却只能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也有对文人命运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鞑靼奚家款附多:描述了北方民族的联盟,暗示形势复杂。
- 王师直到白沟河:强调王朝的军队已抵达边界,表明对抗的决心。
- 守江诸将遥分阃:士兵们分布在长江边界,形成防线。
- 绝漠残胡竞倒戈:敌人纷纷投降,表现出战争的转机。
- 翠跸春行天动色:春天车队的出行,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牙樯宵济海无波:描绘夜间航行的宁静,暗示和平的愿景。
- 小儒不得参戎事:小儒无法参与战斗,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 赋赋新诗续雅歌:表达了文人的理想与追求,用诗歌延续文化。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鞑靼奚家”与“王师直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翠跸春行”,将春天的景色与军事行动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以及文人在动荡中无奈的处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鞑靼、奚家:象征外敌侵扰的威胁。
- 王师:代表国家的力量与希望。
- 翠跸、牙樯:象征和平与繁荣的愿望。
- 小儒:象征文人对军事的无能为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师”指的是哪个国家的军队?
- A. 北宋
- B. 南宋
- C. 明朝
- D. 唐朝
-
诗中“小儒”无法参与什么事务?
- A. 文学
- B. 农业
- C. 军事
- D. 商业
-
“翠跸春行”中的“春行”写出了什么意象?
- A. 冷酷
- B. 温暖与生机
- C. 无聊
- D. 战争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描绘春天景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同样涉及军事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苏轼):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关怀,但苏轼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张孝祥则更强调战争的背景与士人身份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众多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 《中华诗词大观》:提供了丰富的诗词背景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