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广陵于马上作诗》
时间: 2025-01-22 01:48: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
作者: 曹丕 〔魏晋〕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水的壮丽景象,然而水流的浩荡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航行。山林间的戈矛如同林木般密集,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猛将心中充满愤怒,气概如同纵横的风云。有人说江水广阔,但一根芦苇就能渡过,这说法太过轻视了水的危险。不战而屈服敌人,收兵称为贤良之举。古公的家乡岐邑,正是剪除殷商的起点。孟献在虎牢营寨中,郑国的百姓都因恐惧而颈项低垂。治理国家应该重视农业,若不早做准备就会自取灭亡。在淮河和泗水之间兴农,修建房屋以图安稳。要根据情况运用权谋,六军都因而安康。岂能像东山的诗那样,悠悠地充满忧伤呢?
注释
- 汤汤:形容水流浩荡,势头猛烈。
- 戈矛:指兵器,这里用作形容士兵的武器如同树林般密集。
- 玄甲:指黑色铠甲,象征士兵的威武。
- 猛将:指勇猛的将领。
- 戢兵:收兵,停止战争。
- 贤良:指贤明、良善的治理。
- 古公:指周朝的始祖古公亶父。
- 孟献:指孟尝君,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稽颡:形容颈项低垂,表示恐惧或顺从。
- 兴农:发展农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国的开国皇帝,文学家。其诗歌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雄浑而富有气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曹丕出征之前,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看法,旨在激励士兵,展现出对国事的忧虑与希望。
诗歌鉴赏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江水壮阔的描绘,引入对战争与治理的深刻思考。曹丕以“观兵临江水”开篇,瞬间将读者的视野拉入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水流如汤,象征着战争的紧迫感和力量。接着,诗人用“戈矛成山林”展现了军队的强大而密集,似乎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冲突。
在面对敌人时,曹丕提到“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这是他对治理国家的一种理想追求,强调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而非单纯依赖武力。诗中提到古公和孟献,透过历史典故,曹丕传达出治理国家需要借鉴历史智慧的观念。
最后,诗人对东山诗的自省,表明了他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激发斗志,而不是沉浸在忧伤之中,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个人的豪情壮志,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们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观兵临江水:目睹军队在江边集结。
- 水流何汤汤:江水奔流不息,气势如虹。
- 戈矛成山林:兵器如同树林般密集,暗示军队的强大。
- 玄甲耀日光:铠甲在阳光下闪耀,象征勇士的威武。
- 猛将怀暴怒:勇猛的将领心中充满愤怒。
- 胆气正纵横:气势磅礴,心怀壮志。
- 谁云江水广:谁说江水宽广?
- 一苇可以航:一根芦苇就能渡过,讽刺轻视江水的危险。
- 不战屈敌虏:通过不战而屈服敌人。
- 戢兵称贤良:收兵是贤良的表现。
- 古公宅岐邑:提到古公亶父及其居所。
- 实始剪殷商:表明其历史的重要性。
- 孟献营虎牢:提及孟尝君及其营寨。
- 郑人惧稽颡:郑国人民因恐惧而低头。
- 充国务耕殖:治理国家需重视农业。
- 先零自破亡:若不早做准备,必然灭亡。
- 兴农淮泗间:在淮河与泗水之间发展农业。
- 筑室都徐方:修建房屋以求安稳。
- 量宜运权略:应根据情况运用权谋。
- 六军咸悦康:军队因此安康。
- 岂如东山诗:难道比得上东山的诗?
- 悠悠多忧伤:感叹东山的忧伤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戈矛成山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军事力量。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形式引发思考,如“谁云江水广”。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曹丕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强调智慧、农业和战略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对战争的警惕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战争的浩荡与不可预知。
- 戈矛:代表士兵的力量与战争的准备。
- 猛将:象征勇气与决心。
- 芦苇:隐喻单薄与脆弱,反衬战争的危险。
- 农田:象征稳定与安宁的治理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曹丕的《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C. 对个人名利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戈矛成山林”意图表达什么? A. 军队的力量
B. 自然的风光
C. 个人的情感 -
诗中提到的“东山诗”主要象征什么? A. 忧伤的情感
B. 战争的胜利
C. 个人的成就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前出師表》(诸葛亮)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观沧海》(王之涣):同样表现出壮阔的自然景观,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曹丕的国事忧虑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魏晋南北朝诗选》
- 《中国文学史》(下册)
- 《曹丕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