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盛山十二诗。桃坞
喷日舒红景,通蹊茂绿阴。
终期王母摘,不羡武陵深。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的景色绚烂展开,通往小径的地方绿树成荫。最终期望能像王母一样采摘仙桃,不羡慕武陵的深山幽谷。
注释:
- 喷日:形容阳光喷薄而出,光辉四射。
- 舒红景:展现出红色的美丽景色。
- 通蹊:通向小径。
- 茂绿阴:茂盛的绿树形成的阴影。
- 王母:指的是王母娘娘,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女神,常与仙桃相关。
- 武陵:指《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乡村,象征着世外桃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处厚(约710年-约782年),字季方,唐代诗人,出身于世家,曾任官职。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著称,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盛山十二诗》是韦处厚在隐居生活中创作的诗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结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表现出一种舒适与宁静的生活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桃花源,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首句“喷日舒红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阳光洒在大地上的景象,给人以明亮、温暖的感觉;接着“通蹊茂绿阴”则转向小径,描绘出通往桃坞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给人一种宁静与愉悦的氛围。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到“王母摘”,表达了他对长生不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羡武陵深”则意在强调,桃坞的美丽与世外桃源武陵相较,诗人更倾心于此地的恬淡与宁静。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深切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喷日舒红景:阳光明媚,红色的自然景色如画展开,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通蹊茂绿阴:小径通往丰盛的绿色树荫,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终期王母摘:表达了作者对仙桃的向往,象征着长生不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 不羡武陵深:诗人不再羡慕武陵的隐逸生活,说明桃坞的美景和氛围更吸引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喷薄而出的景象,使得景色更加生动。
- 对仗:前后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丰富的自然意象,如“红景”、“绿阴”,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唐代诗人崇尚自然、向往隐逸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红景:象征着生机与美好,意味着生活的希望与向往。
- 绿阴:代表宁静与舒适,是诗人理想生活环境的体现。
- 王母:象征着长生与超凡脱俗的理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武陵:代表世外桃源,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母是指哪个神话人物?
- A. 嫦娥
- B. 王母娘娘
- C. 观音菩萨
- D. 西游记中的唐僧
-
“喷日舒红景”中“喷日”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风
- B. 雨
- C. 阳光
- D. 花
-
诗人对武陵的态度是?
- A. 羡慕
- B. 不羡慕
- C. 讨厌
- D. 不在乎
答案:
- B. 王母娘娘
- C. 阳光
- B. 不羡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韦处厚的《桃坞》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韦处厚更强调个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王维则更突出自然与人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