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至郢中
作者:孟浩然 〔唐代〕
远游经海峤,
返棹归山阿。
日夕见乔木,
乡关在伐柯。
愁随江路尽,
喜入郢门多。
左右看桑土,
依然即匪他。
白话文翻译
我从遥远的海边旅行归来,
划船返回故乡的山阿。
日落时分我看到高大的树木,
但我的乡关却在伐木的地方。
忧愁随着江水渐渐消失,
欣喜的是进入郢门的人很多。
左右看看桑树和土壤,
依然和我记忆中的没有不同。
注释
- 海峤:海边的高山。
- 返棹:划船返回。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乡关:故乡和家乡。
- 伐柯:砍伐树木。
- 愁随江路尽:忧愁随着江水的流逝而消失。
- 郢门:郢城的门。
- 桑土:桑树和土地,象征乡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逸少,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今湖北省黄石市。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孟浩然游历归来的时候,表达了他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离愁与归喜交织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归至郢中》是孟浩然表达乡愁与归属感的一首佳作。诗的开篇以“远游经海峤”引入,展现了诗人长途旅行的艰辛。接着“返棹归山阿”则传达了归家的迫切之情。这里的“海峤”给人一种遥远、孤独的感觉,而“山阿”则代表着温暖的故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中“日夕见乔木”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归乡的渴望。“乡关在伐柯”,则暗示了故乡的变化和记忆的模糊。通过“愁随江路尽”,诗人表达了在归途上愁苦渐渐消散的心情,而“喜入郢门多”则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热烈欢迎和归属感。
最后两句“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通过对乡土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对生活的满足,强调了无论走多远,心中对故乡的情感始终如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呈现出一种游子的归属感与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体现了孟浩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游经海峤:远行经过高耸的海岸山峦,表现出旅途的艰辛。
- 返棹归山阿:返回的船只划向故乡的山阿,体现了归家的渴望。
- 日夕见乔木:每日黄昏看到高大的树木,表现出对熟悉环境的思念。
- 乡关在伐柯:乡关在伐木的地方,暗示了故乡的变化。
- 愁随江路尽:愁苦随着江路的尽头而消失,表现出旅途的释怀。
- 喜入郢门多:归入郢门的人很多,展现出热烈的归乡情景。
- 左右看桑土:左右观看桑树与土地,强调对故乡的熟悉。
- 依然即匪他:依然和过去没有差别,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情。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比如“愁随江路尽,喜入郢门多”,通过愁与喜的对比,展现出旅途的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归属感,反映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心境和归来的喜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峤:象征着远方与旅途的艰辛。
- 山阿:象征着温暖的故乡与归属。
- 乔木:自然的象征,代表着岁月的流逝。
- 桑土:象征着故乡的土地与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海峤”指的是: A. 高耸的山 B. 深邃的海洋 C. 远方的旅途
答案:C -
“愁随江路尽”中的“江路”指的是: A. 江河的尽头 B. 归乡的道路 C. 旅途的艰辛
答案:B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C. 对生活的不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郊《游子吟》
诗词对比: 可以将孟浩然的《归至郢中》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离愁别绪,但孟浩然更侧重于归乡的喜悦与对故乡的眷恋,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孟浩然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浩然的《归至郢中》,体会其情感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