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入庐山》
时间: 2025-01-11 09:57: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入庐山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梦想羌庐一段奇,
经行那得雨追随。
晴来见说山逾好,
胜处如今我自知。
虚室真人珠咳唾,
卐庵老子白须眉。
并游三士风流甚,
袖手傍观定有诗。
白话文翻译:
我向往庐山的奇妙景色,
行走在山间,怎能让雨水不相随?
晴天时人们都说山更美,
而如今我自己已经明白其中的胜处。
空室中那位真人吐珠如咳,
卐庵里老子白须苍苍。
三位游者的风流韵事多么出色,
我则袖手旁观,心中自然会有诗篇。
注释:
- 羌庐:指庐山,羌是古代对某些民族的称谓,这里用作形容词。
- 珠咳唾:比喻高人所说的话语如珍珠般珍贵。
- 卐庵:老子的道教庙宇,象征着道教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云,号白云山人,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山水,情感细腻,格调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孝祥游览庐山之际,表达了他对庐山美景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还融合了哲理与人文情怀。开头以“梦想羌庐一段奇”引入,瞬间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理想与幻想的境地,表现了诗人对庐山的热爱与向往。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与雨水同行的旅程,雨水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暗示在游历中不可避免的遭遇。
“晴来见说山逾好,胜处如今我自知”一语,透露出诗人对景色的深刻理解,晴天的美与雨天的美并不矛盾,反而相互辉映。紧接着,提到“虚室真人珠咳唾”,将自然景观与道教思想结合,展示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最后两句“并游三士风流甚,袖手傍观定有诗”,通过对三位游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和共同追求的风流气质,尽管他身处旁观者的角色,但内心却充满灵感,预示着诗的诞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想羌庐一段奇: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美好愿景。
- 经行那得雨追随:行走过程中难免与雨相伴,体现了自然的不可控性。
- 晴来见说山逾好:人们在晴天时常称赞庐山的美。
- 胜处如今我自知:诗人通过亲历体验,明白了庐山的独特之美。
- 虚室真人珠咳唾:指道教高人言辞如珍珠般珍贵。
- 卐庵老子白须眉:描绘老子的形象,强调道教文化的深厚。
- 并游三士风流甚:提到同行的三位士人,表达对他们的赞美。
- 袖手傍观定有诗:尽管是旁观者,诗人内心涌动着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珠咳唾”比喻高人智慧的珍贵。
- 对仗:如“晴来”和“雨追随”,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美与道教思想,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
- 雨: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真人:代表智慧与道理的传递。
- 老子:道教文化的象征,体现深厚的哲学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张孝祥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卐庵”是谁的庙宇?
- A. 孟子
- B. 老子
- C. 释迦牟尼
-
诗人对庐山的态度是?
- A. 失望
- B. 热爱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张孝祥的《雨入庐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的美,但前者更注重道教的哲理,而后者则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两者风格各有千秋,共同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