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元夕)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
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
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元宵节的场景。凤楼与鳌山相对而建,显得格外美丽,香气随着人们的步伐飘散。微弱的月光照耀着柳树的枝头,情意绵绵的人们又把珠帘揭起,仿佛想要更清晰地欣赏眼前的景致。游人们的笙歌声不断,尽管已经到了歇息的时候,笙歌声依旧没有停止。待到清晨的烟雾轻轻散去,帝城的宫阙也逐渐显现出来。
注释:
- 凤楼:指的是一种高楼,象征着富贵和繁华。
- 鳌山:传说中的神山,通常与美丽的景致联系在一起。
- 香尘:指香气如尘埃般飘散,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 柳梢微月:微弱的月光照在柳树的尖端,表现出宁静的夜晚。
- 珠帘:用珠子制成的帘子,象征着华丽与精致。
- 笙歌:指笙和歌声,常用于描绘欢快的场景。
- 晓烟轻散:指清晨的雾气慢慢消散,展现出清新的景象。
- 帝城宫阙:指皇城中的宫殿,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宗宪,号云间,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不乏细腻的情感表达,尤以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忆秦娥(元夕)》创作于元宵佳节,表现了诗人对节日气氛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象征着团圆和欢乐,诗中通过景物描绘传达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诗歌鉴赏:
《忆秦娥(元夕)》是一首典型的元宵节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元宵节热烈而又浪漫的氛围。诗的开篇提到“凤楼相对鳌山结”,将高楼与神山的壮丽景象引入视野,奠定了整首诗的美感基调。接着,作者通过“香尘随步”与“柳梢微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柔而梦幻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节日的欢庆之中。
“多情又把珠帘揭”一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与珍惜,而“游人不放笙歌歇”则深刻描绘了元宵节热闹的场面,表现出人们尽情享受节日的愉悦。最后一句“晓烟轻散,帝城宫阙”则在景物的变换中,暗示着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节日的欢愉也会随之散去,留下的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珍惜。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引入节日背景,描绘壮丽的景象。
- “香尘随步。柳梢微月。”:营造温柔的氛围,表达节日中的浪漫情感。
- “多情又把珠帘揭。”:表现人们对美好景象的向往。
- “游人不放笙歌歇。”:描绘热闹的节日场景,表现人们的欢快心情。
- “晓烟轻散,帝城宫阙。”:暗示时光的流逝与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尘”比作尘埃,形象生动。
- 对仗:如“笙歌歇”和“晓烟轻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画面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象和欢乐的场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短暂时光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楼:象征繁华与富贵,描绘出节日的热闹。
- 鳌山:传说中的美丽山岳,象征着美好的景致。
- 香尘:代表着节日的气氛与浪漫情感。
- 柳梢微月:象征宁静与柔美,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 珠帘:象征华丽与精致,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笙歌:象征欢快与快乐,生动体现了节日的欢乐场面。
- 晓烟轻散,帝城宫阙:象征着清晨的到来与权力的象征,暗示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春天的景色
- B. 元宵节的欢庆
- C. 个人的思乡之情
- D. 自然的景观
-
“香尘随步”中的“香尘”比喻了什么?
- A. 甜蜜的回忆
- B. 节日的气氛
- C. 美丽的花朵
- D. 清晨的雾气
-
诗中提到的“凤楼”象征了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富贵与繁华
- C. 个人情感
- D. 古老的传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作品,同样描绘了元宵节的美好场景。
- 《灯下独酌》:李白的诗作,表达了对节日孤独的反思。
诗词对比:
- 张孝祥《忆秦娥(元夕)》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两首诗均以元宵节为背景,但张孝祥侧重于描绘热闹的场景,而辛弃疾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孤独感。前者注重外在的氛围,后者则深化了内心的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