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罢归呈同官 其一
张孝祥 〔宋代〕
去年秋七月,我犯瘴烟来。
赋少畬田熟,徭归驿路开。
上恩均雨露,孤迹返蒿莱。
想像山中趣,参差屐齿苔。
白话文翻译
去年秋天七月,我因感染瘴气而归。
田地虽已熟稔,归程却因徭役而显得艰辛。
皇恩普洒如雨露,我却独自回到乡村的荒草中。
想象中山中的乐趣,鞋底踏在青苔上,留下参差不齐的足迹。
注释
- 瘴烟:指一种因湿气和毒气而生的疾病,常见于南方地区。
- 赋少:赋:指田地的收成;少:少量。意为收成不多。
- 畬田:一种耕作的田地。
- 徭:指徭役,民间劳作。
- 蒿莱:指荒草,象征归乡后的凋零和孤独。
- 屐齿苔:屐是木屐,齿是鞋底。形容行走在苔藓上。
典故解析
- 山中趣:指山中生活的悠然自得,常见于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与隐逸生活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禾,号湘山,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1150年,卒年不详。他以词名扬,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孝祥因病归乡的经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诗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繁复人事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罢归”为主题,描绘了诗人从官场归乡的心情。诗的开头以“去年秋七月”交代时间,带有一种怀旧的情怀,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提到因“瘴烟”而归,暗示了他在官场生活中的艰辛和不顺。虽然田地丰收,但他却因为徭役而感到归途的艰难,这种矛盾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在“上恩均雨露,孤迹返蒿莱”一句中,诗人强调了对皇恩的感激,但同时也表现出他回归故土时的孤独与凄凉。这一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情感的复杂性。最后一句“想像山中趣,参差屐齿苔”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渴望逃离繁杂的人世,回归到山林的宁静之中。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现实的感叹,又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年秋七月,我犯瘴烟来
- 讲述了时间和归乡的原因,带有一种无奈的情感。
-
赋少畬田熟,徭归驿路开
- 尽管田地丰收,但归途因劳役而显得沉重,反映了现实的矛盾。
-
上恩均雨露,孤迹返蒿莱
- 感激皇恩,但孤独的归乡路使得感激之情显得苍白。
-
想像山中趣,参差屐齿苔
- 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寄托。
修辞手法
- 对比:丰收与孤独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 意象:通过“屐齿苔”描绘自然之美,展现出隐逸生活的魅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归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瘴烟:象征着官场的腐化与病痛。
- 蒿莱:象征归乡后的荒凉与孤独。
- 屐齿苔: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而归乡? A. 瘴烟
B. 田地丰收
C. 皇恩 -
诗中提到的“上恩均雨露”指的是什么?
A. 皇上的恩惠
B. 大自然的滋润
C. 朋友的帮助 -
诗人的归乡感受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世的感慨。
- 李白《将进酒》: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的追求。
诗词对比
张孝祥《罢归呈同官 其一》与王维《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张孝祥更多地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而王维则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 诗词集《宋词三百首》
- 研究文章《宋代诗人张孝祥的诗歌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