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杜材卿》

时间: 2025-01-11 17:10:17

楼寒鹤骨旧竛竮,别后溪山梦不扃。

世事益知推去好,鬓毛浑减向来青。

诗篇又见声谐律,才兴何疑刃照硎。

愁里不妨同茗酌,古梅园种百龙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酬杜材卿
作者: 张镃 〔宋代〕

楼寒鹤骨旧竛竮,
别后溪山梦不扃。
世事益知推去好,
鬓毛浑减向来青。
诗篇又见声谐律,
才兴何疑刃照硎。
愁里不妨同茗酌,
古梅园种百龙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形容自己在寒冷的楼宇中,感受到孤独如鹤的骨架一样冷清。自从与友人分别后,梦中对溪山的怀念再也无法封闭。世事的变迁让我更加明白珍惜当下,鬓发也渐渐变白,失去了往日的青黑。诗篇再现时,声音依旧和谐有韵律,才情的激发何必再怀疑像刀锋般的锐利。即使愁苦,也不妨和友人一同品茗畅谈,在古梅园中种下百龙形的梅树,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注释:

  • 竛竮:形容寒冷的状态,常用以比喻骨骼清瘦。
  • :指的是锁住,这里引申为封闭或无法实现。
  • 鬓毛:指的是鬓发,诗中提到的“浑减”则是指头发逐渐变白。
  • :石磨,用于磨刀,寓意才华的磨练。
  • :指茶,品茶的过程常被用作交流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典故解析:

  • “古梅园”中的梅树象征着坚韧与希望,梅花在冬季绽放,代表着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强的品格。
  • “百龙形”可能源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与尊贵,种下这样的梅树寓意着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仲明,号君山,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与杜材卿分别之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张镃的《次韵酬杜材卿》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作。诗中以“楼寒鹤骨”开篇,巧妙地通过寒冷的意象传达了孤独和思念的情感。诗人在描写自己生活的冷清与对友人的思念时,表现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淡淡忧伤。随后,诗人进一步思考世事的变迁,从而引出对人生的感悟。诗中“世事益知推去好”一句,显示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在结构上,诗人通过声韵的和谐与意象的交融,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最后,诗人以“愁里不妨同茗酌”结束,体现了在愁苦中仍保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传递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这种情感的层次感,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光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楼寒鹤骨旧竛竮”:在寒冷的楼中,感受孤独的寒意。
    • “别后溪山梦不扃”:分别后对溪山的怀念无法封闭。
    • “世事益知推去好”:经历世事后,更加明白珍惜当下的美好。
    • “鬓毛浑减向来青”:头发逐渐变白,象征时间的流逝。
    • “诗篇又见声谐律”:再次品味诗篇,声音依旧和谐。
    • “才兴何疑刃照硎”:对才华的自信,像刀锋一样锐利。
    • “愁里不妨同茗酌”:即使愁苦,也要和朋友一起品茶。
    • “古梅园种百龙形”:在古梅园中种下象征希望的梅树。
  • 修辞手法

    • 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的手法,如“楼寒鹤骨”与“别后溪山”形成情感上的对比和呼应。
    • 诗中通过意象的交织,使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了珍惜友情与生活的主题。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孤独和冷清的环境。
  • :常与孤独、高洁相联系,象征着诗人的志向与内心的孤独。
  • :象征着坚韧与希望,寓意着在逆境中保持品格。
  • :象征着权力与尊贵,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楼寒鹤骨”中的“鹤”象征什么?

    • A. 孤独
    • B. 欢快
    • C. 富贵
    • D. 忍耐
  2. “鬓毛浑减向来青”中“鬓毛”指的是什么?

    • A. 头发
    • B. 胡须
    • C. 身体
    • D. 眉毛
  3.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生活的无奈
    • B. 珍惜友情与生活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张镃的《次韵酬杜材卿》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张镃更强调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家庭的牵挂与愁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