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罗端规二首》

时间: 2025-01-11 16:44:49

雪窗吾畏友,称誉满中边。

往矣非乔木,生乎仗老天。

肯来丹桂里,须醉白鸥前。

百计安流好,纷纷急水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罗端规二首
作者: 张镃 〔宋代〕

雪窗吾畏友,称誉满中边。
往矣非乔木,生乎仗老天。
肯来丹桂里,须醉白鸥前。
百计安流好,纷纷急水船。

白话文翻译

在雪窗前我对朋友感到畏惧,
在这里的称赞满盈四方。
往昔的我并非高大乔木,
只是依靠着年老的天命而生存。
愿意来丹桂树下,
就一定要在白鸥面前尽情畅饮。
无数的计策都要安然流淌,
如同纷繁的急水船一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吾畏友:我对朋友感到畏惧。
  • 称誉满中边:这里的赞美声充满四周。
  • 往矣非乔木:过去的我并不是高大的树木。
  • 生乎仗老天:生存依靠的是年老的天命。
  • 丹桂:指的是桂花,象征友谊和美好。
  • 白鸥:白色的海鸥,象征自由和洒脱。
  • 百计安流好:无数的计策都要安然的流淌。
  • 纷纷急水船:急流中的船,象征着生活的忙碌与奔波。

典故解析
“丹桂”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与友谊,历史上有许多诗人赞美桂花。古人以桂花为美好、理想的象征,代表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仲明,号雪窗,宋代诗人,擅长古诗,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主要是应友人罗端规之邀所作,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重视以及对生活状态的感慨。这首诗写于特定的社交场合,表达了对朋友的敬重与友谊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充分展现了张镃对友谊的感悟与珍视。开头“雪窗吾畏友”,通过雪天的静谧引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似乎在表达一种敬畏之情,仿佛在雪窗的映衬下,友谊显得更加珍贵而神圣。接着“称誉满中边”,表达了朋友间互相的赞美与欣赏,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往矣非乔木”一句,反映了诗人对自身的谦卑与自省,虽然自己并非伟岸之树,但仍愿与朋友共享这份情谊。这种自我反思的态度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而“生乎仗老天”的表达则显示出一种对命运的感慨,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肯来丹桂里,须醉白鸥前”,诗人在描绘理想中的聚会场景,既有对友谊的渴望,也有对生活乐趣的追求。最后两句“百计安流好,纷纷急水船”,把生活的忙碌与对友谊的美好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温馨与哲思,既有对友谊的歌颂,也有对人生的反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窗吾畏友:在雪窗前,我对朋友感到敬畏,暗示着友谊的珍贵。
  2. 称誉满中边:赞美的声音充盈四周,表达出朋友之间的相互欣赏。
  3. 往矣非乔木:过去的我并不是高大挺拔的乔木,表现出谦逊的态度。
  4. 生乎仗老天:生命的延续依赖于天命,暗含对命运的感慨。
  5. 肯来丹桂里:愿意来桂花树下,象征着对美好友谊的向往。
  6. 须醉白鸥前:要在白鸥面前尽情畅饮,体现出对自由和欢乐的追求。
  7. 百计安流好:无数的计策都要安然流淌,寓意生活的从容与智慧。
  8. 纷纷急水船:如同急水中的船,象征着生活的忙碌和奔波。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生乎仗老天”暗示了对命运的依赖,增强了诗句的感情表达。同时,诗中对比与对仗的使用,使得整体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的艺术才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友谊与人生的哲思展开,表现了对朋友的敬重、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张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传达了珍惜友情、享受生活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窗:象征着宁静与清雅,暗示着与朋友的深厚情谊。
  • 丹桂: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友谊,代表着美好的情感。
  • 白鸥:象征自由与洒脱,隐喻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 急水船:象征生活的忙碌与奔波,体现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张镃的字是什么?
    A. 端明
    B. 仲明
    C. 直言
    D. 正言

  2. “往矣非乔木”中的“乔木”指的是什么?
    A. 人
    B. 树
    C. 山
    D. 天

  3. 诗中提到的“丹桂”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友谊
    C. 财富
    D. 学问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思念。
  • 李白的《将进酒》:体现了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和对朋友的邀请。

诗词对比
张镃与李白在友情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偏向于内敛与深思,后者则显得豪放与洒脱。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情感,但风格上有明显差异,前者更显细腻,后者更具气势。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