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1-11 23:53:32

夜半河痕依约,雨馀天气冥濛。

起行微月遍池东。

水影浮花、花影动帘栊。

量减难追醉白,恨长莫尽题红。

雁声能到画楼中。

也要玉人、知道有秋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半河痕依约,雨馀天气冥濛。
起行微月遍池东。水影浮花花影动帘栊。
量减难追醉白,恨长莫尽题红。
雁声能到画楼中。也要玉人知道有秋风。

白话文翻译:

夜半时分,河面上隐约可见水痕,雨后天色朦胧。
微弱的月光洒在池塘的东边,水中倒影着摇曳的花朵,花影又轻轻摆动着窗帘。
饮酒之后,心情沉醉却又难以追寻,恨不得时光不再流逝,想在红色的题字上留下更多的痕迹。
雁鸣的声音传到画楼之中,也希望那位美人能听到秋风的消息。

注释:

  • 河痕:水面上的痕迹,指水波带来的印迹。
  • 冥濛:昏暗模糊,形容雨后的天气。
  • 微月:微弱的月光。
  • 浮花:水中漂浮的花。
  • 动帘栊:窗帘因风或水波而轻动。
  • 量减:指饮酒之后的状态,量减即醉意减少。
  • 题红:在红纸上写字,常指赋诗或题词。
  • 玉人:美人,通常指心爱的人。
  • 秋风:象征着转瞬即逝的时光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与仁为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为模糊,但其诗作在文人圈内颇具影响。其诗风多表现细腻情感,风景描写生动。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时值社会动荡,诗人可能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背景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西江月》是赵与仁在夜雨中所感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河痕、雨后天气、微月、浮花等意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朦胧而又诗意的氛围。开头的“夜半河痕依约,雨馀天气冥濛”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忧伤的景象,让人感受到雨后夜晚的孤寂。随着“起行微月遍池东”,诗人视角转至水面,微弱的月光照耀下,水中花影摇曳,构成一幅静谧而动人的画面。诗人在饮酒后,情绪渐沉醉,却又难以追寻,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心上人的思念。

全诗不仅描绘自然景色,更寄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结合秋风的意象,隐喻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最后一句“也要玉人知道有秋风”更是直白地将情感表达出来,期望心爱的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思念与关怀。整首诗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表达上都显得极为细腻,展现了宋代诗歌的优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半河痕依约:在夜深人静时,河面上留下的水痕若隐若现。
  • 雨馀天气冥濛:雨后天色朦胧,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起行微月遍池东:微弱的月光洒下,照亮池塘的东边。
  • 水影浮花花影动帘栊:水中花朵的倒影轻轻摇曳,窗帘也随之轻动,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 量减难追醉白:饮酒的量减少,醉意却难以追寻,体现出对醉酒状态的留恋。
  • 恨长莫尽题红: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希望能在红纸上留下更多的题词。
  • 雁声能到画楼中:雁鸣声传入画楼,象征着思念的传递。
  • 也要玉人知道有秋风:希望美人能够知道自己对她的思念,以及秋天的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中花影比作轻动的窗帘,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拟人:将雁声拟人化,使其能“到”画楼中,增强了情感的传递。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浮花花影”、“量减难追”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心上人的思念,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爱情与自然的独特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痕: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痕迹。
  • 微月:代表着微弱的希望与光明。
  • 浮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 秋风:代表着思念的传递与季节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微月”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月光
    • B. 微弱的月光
    • C. 被遮挡的月光
  2. “量减难追醉白”中的“量减”是什么意思?

    • A. 饮酒量减少
    • B. 醉意消退
    • C. 酒的品质变差
  3. 诗中“雁声能到画楼中”意图表达什么?

    • A. 雁声的美妙
    • B. 思念的传递
    • C. 自然的声音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比较赵与仁的《西江月》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深切思考,但赵与仁更倾向于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而李清照则着重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渴望,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词语的力量: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