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上叔父夷仲三首》

时间: 2025-02-04 16:27:39

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沈。

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

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

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
作者:黄庭坚

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沈。
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
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
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叔父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前两句表达了年轻时的成就与中年时的平庸,后两句则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强调了生活中的世故与人情。接着,诗人写到万里书信传来,见到儿女瘦弱的样子,显示出对家庭的关心与忧虑。最后两句则回忆起与亲人共度的时光,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注释

  • 翰墨林:指书法和文学的成就。
  • 陆沈:指仕途沉浮,可能是指因官职而感到的无奈。
  •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比喻技艺高超或处理事务的能力。
  • 监市:指管理市场的官员。
  • :指一种小动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民众的状态。
  • 十月山行:形容冬季行山的艰难。
  • 秦陇:指秦地与陇山,象征着古代的文化与历史。
  • 汉节落毛:暗指汉代的风采已逝,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文学成就卓著,尤其以诗词和书法见长。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但又具个人的独特风格,常用细腻的生活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表达相结合。

创作背景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是黄庭坚在思念叔父的情感驱动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家人的关爱。诗作成于宋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用诗歌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首联以"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沈"开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人生从辉煌到平庸的变化,折射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庖丁解牛"借用典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世故的理解与体会,展现了其对社会人情的洞察力。

"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则转向家庭,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与思念。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虑与牵挂。最后,通过"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两句,诗人将思绪引向历史的沉淀,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有对家庭和历史的思索,展现了黄庭坚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刻情感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有功翰墨林:年轻的时候在书法和文学上有成就。
  2. 中岁作吏几陆沈:中年时做官却感到无所作为,生活陷入沉闷。
  3. 庖丁解牛妙世故:借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暗示自己在社会中处理事务的能力。
  4. 监市履狶知民心:作为官员,能了解民众的心声。
  5. 万里书来儿女瘦:远方来信,看到儿女消瘦,表露出对家庭的关心。
  6. 十月山行冰雪深:冬天的艰难行旅,形象化地表达了生活的艰辛。
  7. 梦魂和月绕秦陇:梦中与亲人相会,环绕在秦陇之间,象征着对故土的思念。
  8. 汉节落毛何处寻:汉代的风采已逝,寻找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庖丁解牛",比喻生活中的技艺与世故。
  • 对仗:首联与后两句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与人事形成生动的意象,对比鲜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与家庭情感的描写,展现了黄庭坚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在反映个人命运的同时,也传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翰墨:象征文化与才华。
  • 陆沈:暗示官场的沉浮与无奈。
  • 庖丁解牛:象征高超技艺与世故。
  • 冰雪:象征艰难与冷清。
  • :象征思念与团圆的渴望。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黄庭坚的字是什么?
    A. 子游
    B. 鲁直
    C. 子墨

  2. 诗中提到的"庖丁解牛"出自哪本书?
    A. 《论语》
    B. 《庄子》
    C. 《史记》

  3. 诗中"万里书来儿女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工作的思考
    B. 对儿女的关心
    C.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1. B. 鲁直
  2. B. 《庄子》
  3. B. 对儿女的关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 《登高》(杜甫):通过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结合,展现了诗人的深刻情感。

诗词对比

黄庭坚 vs. 苏轼
黄庭坚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活的观察,而苏轼的诗则多了些豪放与旷达;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黄庭坚诗集》
  • 《庄子》原文及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