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 月下清砧图,社友吴君焕然属题》

时间: 2025-04-28 03:34:50

湖山劫换。

喜城东卜筑,慈闱长健。

茆舍稻畦,回首处、月夜捣衣忘倦。

寒入秋声,光浮片石,溪水澄如练。

露浓风小,依依语笑堪恋。

应知儿女关情,素丝引喻,未许纤埃玷。

自掬廉泉浇宦辙,忍负手中衣线。

白发恩勤,青松晚节,画里分明见。

杯斟菊酒,锦云堂外舒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下清砧图,社友吴君焕然属题
湖山劫换。喜城东卜筑,慈闱长健。
茆舍稻畦,回首处月夜捣衣忘倦。
寒入秋声,光浮片石,溪水澄如练。
露浓风小,依依语笑堪恋。
应知儿女关情,素丝引喻,未许纤埃玷。
自掬廉泉浇宦辙,忍负手中衣线。
白发恩勤,青松晚节,画里分明见。
杯斟菊酒,锦云堂外舒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月夜,诗人在湖山之间感受到时间的变迁,喜悦于在城东安家立业,家中温暖安宁。茆草屋旁,稻田一片,回首月夜中捣衣的情景,忘却了疲倦。秋天的寒意渐渐渗入,月光照在水面上,溪水清澈如绢。露水浓郁,微风轻拂,恰似低语的欢笑,让人倍感依恋。想必你知道儿女之间的情感,细线象征着柔情,但无法让尘埃玷污。自愿用清泉浇灌官场的污秽,宁愿忍受手中衣线的重负。白发虽已添,然而恩情与勤劳在心中永存,青松的高洁也在晚年显露。杯中斟满菊花酒,在锦云堂外,舒展着卷轴。

注释:

  • 劫换:时间的变迁。
  • 卜筑:选择地方建造房屋。
  • 茆舍: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捣衣:古代女性用杵捣衣服,意指劳作。
  • 寒入秋声:秋天的寒意渐渐显现。
  • 素丝引喻:以细丝比喻情感的细腻。
  • 廉泉:清澈的泉水,象征清白和纯洁。
  • 宦辙:官场的污秽,指仕途的曲折。
  • 青松晚节:年老时依旧保持的高洁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鹏年,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初年。他的诗风通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作品常常蕴含情感与哲理。刘鹏年在古诗词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功底,擅长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静谧的月夜,诗人身处在自己新居之中,心中感慨万千。正值秋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湘月 月下清砧图》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和个人情感交织的诗作。诗人在月光下静坐,回忆起自己在乡间的生活,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诗中写到“湖山劫换”,说明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但诗人却感到欣喜和满足,似乎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归属感。

“茆舍稻畦”描绘了乡村的朴素与宁静,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月夜捣衣的画面,既表现出勤劳的生活,也暗示了对生活细节的珍视。“寒入秋声”更是将季节的变换与情感的细腻结合,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情感交织。

“应知儿女关情,素丝引喻”一句,点出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情细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诗人在官场的浑浊与个人理想之间反复挣扎,表现出一种清白与高洁的追求。

最后的“杯斟菊酒,锦云堂外舒卷”,在温馨的氛围中,诗人以菊酒相邀,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生活的乐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自然景色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湖山劫换: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
  2. 喜城东卜筑,慈闱长健:在城东安家,感到温暖和幸福。
  3. 茆舍稻畦:描绘家乡的田园风光。
  4. 回首处月夜捣衣忘倦:在月夜中回忆起捣衣的情景,忘却了疲倦。
  5. 寒入秋声:秋天的寒意开始显现。
  6. 光浮片石,溪水澄如练:水面清澈,月光照在石头上。
  7. 露浓风小,依依语笑堪恋:露水丰盈,微风轻拂,似乎在低语。
  8. 应知儿女关情,素丝引喻:细丝象征着儿女情长。
  9. 未许纤埃玷:不让微小的污点玷污这份情感。
  10. 自掬廉泉浇宦辙:用清泉洗涤官场的污浊。
  11. 忍负手中衣线:愿意承受手中衣线的重负。
  12. 白发恩勤,青松晚节:年老时仍保持高洁的品质。
  13. 画里分明见:在画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情感。
  14. 杯斟菊酒,锦云堂外舒卷:在锦云堂外,邀友共饮菊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素丝引喻”,用丝线比喻情感的细腻。
  • 拟人:如“露浓风小,依依语笑堪恋”,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和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以及在官场与理想之间的挣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刻,带来灵感。
  • :象征清澈与纯净,代表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菊酒:象征高洁与清雅,寄托对友谊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茆舍”指的是什么?

    • A. 茅草屋
    • B. 石屋
    • C. 木屋
  2. “寒入秋声”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春天的温暖
    • B. 秋天的寒冷
    • C. 冬天的严寒
  3. 诗中“应知儿女关情”表达了什么?

    • A. 对生活的无奈
    • B. 对家庭情感的重视
    • C.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1. A. 茅草屋
  2. B. 秋天的寒冷
  3. B. 对家庭情感的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通过月夜表达思乡之情。
  • 《月下独酌》李白:描绘月下的孤独与情感。
  • 《秋夕》杜甫:描写秋天的景象与情感的交织。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湘月 月下清砧图》对比
    • 两首诗都在月光下展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李白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孤独与对酒的沉醉,而刘鹏年的诗则强调了对家庭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的经典收藏。
  2. 《宋词三百首》:了解古代词作的重要资料。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

相关诗句

湖山劫换。下一句是什么

喜城东卜筑,慈闱长健。上一句是什么

喜城东卜筑,慈闱长健。下一句是什么

茆舍稻畦,回首处、月夜捣衣忘倦。上一句是什么

茆舍稻畦,回首处、月夜捣衣忘倦。下一句是什么

寒入秋声,光浮片石,溪水澄如练。上一句是什么

寒入秋声,光浮片石,溪水澄如练。下一句是什么

露浓风小,依依语笑堪恋。上一句是什么

露浓风小,依依语笑堪恋。下一句是什么

应知儿女关情,素丝引喻,未许纤埃玷。上一句是什么

应知儿女关情,素丝引喻,未许纤埃玷。下一句是什么

自掬廉泉浇宦辙,忍负手中衣线。上一句是什么

自掬廉泉浇宦辙,忍负手中衣线。下一句是什么

白发恩勤,青松晚节,画里分明见。上一句是什么

白发恩勤,青松晚节,画里分明见。下一句是什么

杯斟菊酒,锦云堂外舒卷。上一句是什么

湖山劫换。下一句是什么

喜城东卜筑,上一句是什么

喜城东卜筑,下一句是什么

慈闱长健。上一句是什么

慈闱长健。下一句是什么

茆舍稻畦,上一句是什么

茆舍稻畦,下一句是什么

回首处、月夜捣衣忘倦。上一句是什么

回首处、月夜捣衣忘倦。下一句是什么

寒入秋声,上一句是什么

寒入秋声,下一句是什么

光浮片石,上一句是什么

光浮片石,下一句是什么

溪水澄如练。上一句是什么

溪水澄如练。下一句是什么

露浓风小,上一句是什么

露浓风小,下一句是什么

依依语笑堪恋。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