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时间: 2025-01-22 06:42: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去非的《喜迁莺》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
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
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
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
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
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
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水边,凉意渐生。正值绿芰花迎着霜冻,黄花在雨中招展。
雁群飞过渔村,蟋蟀在蟹舍旁鸣叫,绛色的叶子已满是秋天的气息。
世事总是让人难免白头,远方的梦却偏偏欺骗孤单的旅人。
向远望去,只能在船舷微微一笑,空中书写无言的情感。
懒得多看。清镜中,十年的征尘,使我的容颜变得黯淡。
用筷子沾着青油,挥毫在紫塞,往事已不堪重提。
在空阔的故乡,猿鹤孤鸣,昔日的盟友鸥鹭也显得冷清。
游玩倦了,便让船桅与月光共舞,浩然高歌归去。
注释:
- 凉生遥渚:凉意在遥远水边生起。
- 绿芰擎霜:绿芰花在霜冻中高昂。
- 黄花招雨:黄花在雨中招展。
- 世事不离双鬓:世事总让人头发渐白。
- 远梦偏欺孤旅:远方的梦常常欺骗孤独的旅人。
- 清镜里,十载征尘:在清澈的镜子里,十年的风尘。
- 借箸青油:用筷子沾青油。
- 挥毫紫塞:在紫塞挥毫书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去非,宋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怀才不遇、思乡之情,风格清丽、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漂泊生涯的某一阶段,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喜迁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孤独的旅人在秋日的思乡情怀。开篇的“凉生遥渚”便渗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景物描写,绿芰、黄花、雁外渔村等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画面。这些自然景物不仅具有视觉美感,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在诗中,冯去非通过“远梦偏欺孤旅”一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世事如梦,远方的希望与现实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后半部分,反映了作者经历风尘后的苍凉与对往事的回忆,“旧事不堪重举”更是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感伤。最后一句“浩歌归去”则是对未来的向往和对自我的解脱,尽管内心有着不舍,但依然选择高歌归去,展现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音乐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生遥渚:描绘出初秋的凉意,渚指水边,给人一种清新感。
- 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绿色的芰花盛开,正迎接霜冻,黄花在雨中摇曳,展现出自然的生命力与脆弱。
- 雁外渔村,蛩边蟹舍: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雁群飞过,渔村静谧,蛩鸣声与蟹舍相伴,增添了生活气息。
- 世事不离双鬓:世事如梦,难免白头,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 远梦偏欺孤旅:远方的梦想常常欺骗孤独的旅者,强调了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在船上向远方眺望,微笑却无言,表现出一种无奈。
- 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不愿再看,十年的风尘使容颜暗淡,流露出时光荏苒的感慨。
- 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用筷子沾青油,挥笔书写,往事难以重提,流露出无奈与不甘。
- 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故乡的猿鹤孤鸣,昔日的盟友鸥鹭显得冷清,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 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疲倦的游子,便让船桅与月光相伴,高歌归去,展现出一种释然与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内心的孤独。
- 拟人:自然景物似乎有了情感,传达作者的情感。
- 对仗:如“借箸青油,挥毫紫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孤独旅人在时光流逝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释然。
意象分析:
- 凉意:象征着秋天的来临,预示着一段旅程的结束。
- 绿芰与黄花:象征自然的生机与脆弱,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 雁、蟹、猿鹤、鸥鹭:分别象征孤独、失落与对故乡的眷恋。
- 船桅与月光:象征着对自由与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喜迁莺》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世事不离双鬓”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人生的乐观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爱情的追求
D. 对自然的赞美 -
“浩歌归去”中的“浩歌”可以理解为:
A. 归家的心情
B. 高歌的情绪
C. 对故乡的眷恋
D. 向往未来的态度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 苏轼《水调歌头》:则在对故乡的思念中增添了豪放的气概,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