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渔 其一》

时间: 2025-01-11 21:51:16

终焉可伯为,不愿为渔子。

当时渭阳人,自是直钓耳。

今非结网身,岂有得鱼喜。

试身风波间,特用豢妻子。

古今同为渔,意义不相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愿渔 其一
作者: 王令 〔宋代〕

终焉可伯为,不愿为渔子。
当时渭阳人,自是直钓耳。
今非结网身,岂有得鱼喜。
试身风波间,特用豢妻子。
古今同为渔,意义不相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渔生活的不愿意和无奈。诗中提到,古时候的渔者是可尊重的,但我却不想做渔夫。曾经在渭阳的渔人,都是正直地钓鱼。如今我不再用网捕鱼,如何还能享受捕到鱼的喜悦呢?在风波中试着生活,只能依靠妻子孩子的养活。古今的渔生活,意义截然不同。

注释:

  • 终焉:指最终,最后。
  • 可伯:可为尊敬的人,古代称呼有德行的人。
  • 渔子:指渔夫。
  • 直钓:直截了当地钓鱼,不用其他的手段。
  • 结网:指用网捕鱼。
  • :指饲养、生活依靠。
  • 古今同为渔,意义不相似:古今的渔者,所承载的意义是不同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而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王令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渔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对当下社会的感受与思考,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不愿渔》通过对渔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王令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借用渔者这一意象,探讨了古今生活的变化与个人的选择。诗的开头提到“终焉可伯为”,立刻引发读者对古代渔者尊严的思考,而“我不愿为渔子”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接着“当时渭阳人,自是直钓耳”描绘了那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人所处的环境已然不同,“今非结网身,岂有得鱼喜”,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回望古今,指出“古今同为渔,意义不相似”,更是深化了主题,表明即使从事同样的职业,所承载的意义却因时代的不同而截然相反。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渔生活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的思考,展现了王令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终焉可伯为:最后的选择是可尊敬的人,暗示着对渔生活的不屑与拒绝。
  2. 不愿为渔子:直白表达了作者对渔生活的不愿意。
  3. 当时渭阳人,自是直钓耳:提及渭阳的渔人,强调过去渔者的正直和简单。
  4. 今非结网身,岂有得鱼喜:说明如今的生活与过去不同,失去了简单的快乐。
  5. 试身风波间,特用豢妻子:在风波中生活,依靠妻子孩子,表达生活的无奈。
  6. 古今同为渔,意义不相似:总结古今渔生活的不同,点明主题。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渔生活的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主题。
  • 隐喻:渔生活隐喻人生的选择与无奈。
  • 排比:逐句排比的结构使得情感更加饱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活选择的意义和时代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计,古代渔者代表着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 风波:象征生活中的困扰与挑战。
  • 妻子:象征生活的依靠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令在《不愿渔》中表达的是对什么生活的态度?

    • A. 向往渔夫的生活
    • B. 不愿做渔夫
    • C. 喜欢结网捕鱼
    • D. 赞美古代渔者
  2. 诗中提到的“渭阳人”指的是?

    • A. 现代渔民
    • B. 古代的渔夫
    • C. 王令的朋友
    • D. 诗人自己
  3. “古今同为渔,意义不相似”表达了什么观点?

    • A. 渔生活一直没有变化
    • B. 不同的时代渔生活有不同的意义
    • C. 渔业是最好的职业
    • D. 渔夫的生活都很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通过渔舟描绘宁静的水乡生活。
  • 《钓鱼歌》:表达对自然和钓鱼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王令的《不愿渔》更为内敛,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传统的追溯,而李白则是豪放洒脱,表现出对人生的畅快与自信。这种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选择,展示了两位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王令及其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提供背景与分析。
  • 《古典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技巧与风格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