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杏花
红芳紫萼怯春寒,
蓓蕾粘枝密作团。
记得观灯凤楼上,
百条银烛泪阑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杏花在春寒中娇弱的景象,花朵鲜艳的红色与紫色在寒冷的春天中显得格外怯懦,花蕾紧紧依附在树枝上,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回想在观灯会上,站在凤楼之上,看到数百支银色的烛光像泪水一样垂落在栏杆上。
注释
- 红芳紫萼:指杏花的颜色,红色的花瓣与紫色的萼片。
- 怯春寒:因春天寒冷而显得娇弱。
- 蓓蕾:指花蕾,未完全开放的花。
- 粘枝:形容花蕾紧紧依附在树枝上。
- 凤楼:古代一种高楼,常用于观景和观灯。
- 银烛:指银色的蜡烛,象征着灯光的明亮。
- 泪阑干:意指灯光洒落,像泪水一样挂在栏杆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禹偁(公元1040年-公元1099年),字子安,号少隐,宋代诗人,官员,擅长诗词,尤其以写景抒情见长。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天,正值杏花盛开的时节。诗人通过对杏花的描写,抒发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美好景象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节日氛围。
诗歌鉴赏
《杏花》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诗。王禹偁通过“红芳紫萼怯春寒”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寒冷与杏花的娇弱。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寒的刺骨,也让人对生命的脆弱产生深刻的共鸣。接下来的“蓓蕾粘枝密作团”则进一步强调了杏花的紧密与依附,似乎暗示着在逆境中,生命的延续与团结。
诗的后两句“记得观灯凤楼上,百条银烛泪阑干”则将诗的情境转向了节日的欢愉。观灯会是人们庆祝春天的盛事,诗人通过对银烛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感伤的氛围。银烛的光芒与泪水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瞬间流逝的感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交融,使人不仅感受到杏花的绚烂与脆弱,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王禹偁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芳紫萼怯春寒:描绘杏花的颜色与春天的寒冷,反映了杏花在寒冷中显得弱小。
- 蓓蕾粘枝密作团:展现花蕾的紧密与依附,暗示在逆境中团结的力量。
- 记得观灯凤楼上:引入回忆,转向观灯会的场景,营造节日氛围。
- 百条银烛泪阑干:烛光与泪水的意象,表现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比作泪水,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音韵上的和谐,增加诗的美感。
- 拟人:将杏花拟人化,使其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杏花的娇弱与春日的寒冷,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的瞬间。诗人通过对比与回忆,展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美好。
- 春寒:代表生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银烛:象征节日的欢庆与温暖。
- 泪阑干:象征对过去的怀念与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芳紫萼”指的是哪种花?
- A. 桃花
- B. 杏花
- C. 梨花
-
“百条银烛泪阑干”中的“银烛”象征什么?
- A. 生命
- B. 灯光
- C. 愁苦
-
诗人通过哪种修辞手法表现杏花的娇弱?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禹偁的《杏花》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王禹偁更强调生命的脆弱与美好的瞬间,而杜甫则在春天的美好中感受到国家的动荡与自身的忧虑,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