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
时间: 2025-01-11 08:04: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
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
鬓丝千万白,池草八九绿。
童稚尽成人,园林半乔木。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
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
白话文翻译
我知道身体虚弱,心力也减退,感到时光流逝得很快。今年我六十六岁,五十八岁时从外地回到家。我的鬓发已经白了许多,池塘边的草却还是那么绿。童年已经过去,园林中的树木也长成了半人高。我倚着高石看山,顺着水流走进深竹林。虽有潺潺水声,然而到现在我依然觉得不够。
注释
- 病:指的身体的虚弱。
- 知:知道,意识到。
- 心力减:心力减退,精神和体力都衰弱。
- 老觉:年老后感觉到。
- 光阴速:时光流逝得快。
- 归来:指回到家乡。
- 鬓丝:指的是鬓发的白色。
- 池草:池塘边的草。
- 童稚:童年,稚嫩的岁月。
- 园林:指园子和树林。
- 潺湲声:流水的声音。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等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折射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哲理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题材著称。他的诗作涉及的题材广泛,涵盖了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尤其以《琵琶行》《长恨歌》最为人熟知。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衰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岁月的感慨与对生命的珍惜,正是他人生阅历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对于衰老和时光流逝的感悟。开头的“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直接表明了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识和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接下来,诗人回忆起五十八岁回乡的情景,时光的流转让他感慨良多。鬓发的白色与池塘草的绿意形成对比,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常在。通过“童稚尽成人”,诗人展现了岁月带来的变化,人生的成长与成熟。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他在自然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尽管“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仍然觉得不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内心的深处感受,既有对岁月的无奈,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知心力减:诗人意识到自己健康状况下降,心力不足,直接表露出对衰老的感受。
- 老觉光阴速: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愈加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之快。
- 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回忆起五十八岁时归乡的情景,时间的推移显得格外明显。
- 鬓丝千万白,池草八九绿:白发的增多与池塘草色的依然鲜绿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变迁。
- 童稚尽成人,园林半乔木:童年已逝,成长的痕迹在园林中显现,暗示人生的历程。
-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诗人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 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尽管有流水的声音,仍觉得心中难以满足,展示对生活的向往与不满。
修辞手法
- 对比:白发与绿草的对比,突出生命的无常。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
- 象征:鬓发的白色象征衰老,池草的绿象征生命的延续。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岁月的感慨与思考,传达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然的热爱,揭示了衰老与成长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池草: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延续。
- 高石与深竹:象征着稳重与宁静的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的《六十六》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青春的怀念
- B. 对衰老与时光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池草八九绿”,意在表达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自然的生命力
- C. 衰老的无奈
-
诗人通过“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厌倦
- B. 对自然的向往与思考
-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而白居易则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衰老的感慨,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