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夜闻虫
白居易 〔唐代〕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听到冬夜虫鸣的感受。虫鸣声在冬天中让人思念秋天的苦楚,虫子不明白愁苦的人听到它的声音也会感到忧愁。作为年长者的我听了不觉得畏惧,但年轻人听了却会感到更多的烦恼。
注释:
- 虫声:指冬夜时虫子的鸣叫声,通常在寒冷的季节显得格外突兀。
- 冬思:指在冬天的思念和情感,强调季节的变化带来的情绪。
- 苦于秋:指对秋天的苦闷与思念,通常与丰收和离别相关。
- 愁人:指那些内心忧愁的人。
- 老翁:即年长的人,表现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 少年:年轻人,容易受情感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常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关切和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思考的时期。冬夜的虫鸣声引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冬夜闻虫》通过冬天的虫鸣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虫鸣在寒冷的季节中显得格外孤独,带有一种凄凉的美感。诗中提到的“虫声冬思苦于秋”,不仅仅是对秋天的怀念,更是对逝去时光的反思与惆怅。虫子在冬天仍然鸣叫,似乎在告诉人们,生命依然在延续,但这种延续却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苦楚。
诗人以老翁的身份,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淡然与从容,尽管他听到虫鸣并不感到畏惧,但他又用对比手法,暗示年轻人对生活的敏感与脆弱。整体上,诗歌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写,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感受,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虫声冬思苦于秋:虫鸣声在冬季引发了对秋天的深思和苦闷。
- 不解愁人闻亦愁:虫子并不明白人类的愁苦,然而人听到它的声音却也会感到忧愁。
- 我是老翁听不畏:作为老人,我听到虫鸣反而不感到恐惧。
- 少年莫听白君头:年轻人听了虫鸣,反而会增加烦恼和忧愁。
修辞手法:
- 对比:老翁与少年之间的情感反应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年龄和经历的不同影响。
- 拟人:虫子被赋予了情感,暗示其与人类情感的联系。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时间、生命和情感的流逝,表达了对年轻人敏感情感的理解与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虫声: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孤独的存在。
- 冬夜:暗示寒冷与寂寞,生命的脆弱。
- 秋:象征丰收与思念,与冬相比,代表着美好的过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黄庭坚 -
诗中提到的“虫声”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孤独与思考
C) 丰收
D) 年轻 -
诗人对待虫鸣的态度是: A) 畏惧
B) 无所谓
C) 忧愁
D) 恶心
答案:
- C) 白居易
- B) 孤独与思考
- B) 无所谓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津》 - 张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夜晚为背景,表达乡愁与思念,但更加强调个人情感。
- 《夜泊牛津》:通过夜间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感,与《冬夜闻虫》的孤独意象相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