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四月廿七醉兼病不堪,卧肖处作三首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0:46:28

春雨过窗纱,细袅微斜。

短衾清睡梦难遮。

起靠雕栏寒薄袖,惆怅风花。

酒病又添些。

只是无家。

此生飘泊絮年华。

飘尽天空犹堕水,更去天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雨过窗纱,细袅微斜。短衾清睡梦难遮。起靠雕栏寒薄袖,惆怅风花。酒病又添些。只是无家。此生飘泊絮年华。飘尽天空犹堕水,更去天涯。

白话文翻译:

春雨透过窗纱洒落,轻轻摇曳,斜斜地倾泻而下。我盖着短被,酣然入梦,却难以遮挡内心的忧愁。起身倚靠在雕花栏杆旁,薄袖飘动,寒意袭来,心中惆怅着这风中的花瓣。酒病又使我更加虚弱,然而我却无家可归。这一生如同飘荡的絮,岁月流逝不再。即便是飞尽了天空,也依然沉落于水,最终又去往遥远的天涯。

注释:

  • 窗纱:窗户上用来遮挡的轻薄纱帘。
  • 短衾:指短的被子。
  • 雕栏:雕刻精美的栏杆。
  • 惆怅:心中感到忧愁和不快。
  • 酒病:因饮酒过度而导致的身体不适。
  • 飘泊:漂泊不定,生活无固定归宿。
  • 絮年华:比喻青春年华如同飘荡的絮状物,易逝而无常。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的情感和意象可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孤独、漂泊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其作品常常表现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风格多变,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雨绵绵的季节,作者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借酒浇愁,表达了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通过描绘春雨的细腻和个人的孤独感,展现了诗人在病痛与醉酒中对生命的思考。开篇的“春雨过窗纱”以细腻的春雨引入,既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伤。短被下的清梦未能掩盖心中的惆怅,这种对梦境和现实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生活的不满与无奈。

“起靠雕栏寒薄袖”一句,氛围转为寒冷,诗人用薄袖的寒意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接下来的“酒病又添些”,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痛,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无家可归的感觉如同漂泊的风筝,难以找到归宿,生活的无常和孤独愁苦在字里行间涌现。

最后两句“飘尽天空犹堕水,更去天涯”则以更为深沉的意象结尾,诗人用飘荡的絮与水的沉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在意象上流畅自如,情感上则深刻动人,是对生命、孤独与归属感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雨过窗纱:春天的细雨透过窗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柔和的氛围。
  2. 细袅微斜:细雨轻轻摇曳,斜斜地洒落,增强了春雨的细腻感。
  3. 短衾清睡梦难遮:短被下的清梦难以遮掩内心的忧愁,表明诗人虽在梦中却无法逃避现实。
  4. 起靠雕栏寒薄袖:起身倚靠在雕花的栏杆上,薄袖在寒风中飘动,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5. 惆怅风花:对风中花瓣的惆怅,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6. 酒病又添些:因饮酒而加重的身体不适,反映了诗人的苦闷与无奈。
  7. 只是无家:无家可归的现实,突显了诗人的漂泊与孤独。
  8. 此生飘泊絮年华:这一生如同飘荡的絮,青春年华易逝。
  9. 飘尽天空犹堕水,更去天涯:尽管飞翔过天空,却依然沉落于水,最终走向遥远的天涯,表达人生的无常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飘荡的絮,增添了诗的意象。
  • 拟人:雨水似乎也能传递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共鸣。
  • 对仗:如“春雨过窗纱,细袅微斜”,使诗句更加工整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无常的感慨和对归属感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雨:象征生命的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诗人的忧愁。
  • 窗纱:象征隔离与距离,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短衾:代表着脆弱与不安,暗示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 雕栏:象征着曾经的美好与奢华,反映出对过往的怀念。
  • 酒病:象征逃避与无奈,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力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雨过窗纱”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A. 温暖的春天
    B. 悲伤的孤独
    C. 繁华的景象

  2. 诗人因何感到惆怅? A. 因为酒病
    B. 因为无家可归
    C. 因为失去爱人

  3. 诗中“飘尽天空犹堕水”象征了什么? A. 人生的飞跃
    B. 对未来的迷茫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卢青山的《浪淘沙》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前者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后者则着重于对孤独与漂泊的思考。两者皆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现代诗歌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
  • 《当代诗人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