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日晚登裴台自仲春凡三登》

时间: 2025-01-11 08:52:05

前日看花地,重来对落晖。

雨馀山著色,沙没水初肥。

寒食家家出,残红树树飞。

还同二三子,及此咏而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巳日晚登裴台自仲春凡三登 张栻 〔宋代〕

前日看花地,重来对落晖。 雨馀山著色,沙没水初肥。 寒食家家出,残红树树飞。 还同二三子,及此咏而归。

白话文翻译:

前几天赏花的地方,今天再次来到这里,面对着夕阳的余晖。 雨后的山峦显得更加色彩斑斓,沙滩被淹没,水位初涨。 寒食节家家户户外出,树上残留的花瓣随风飘落。 我与二三好友,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吟咏着诗句一同归去。

注释:

  • 上巳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古代节日,有踏青的习俗。
  • 裴台: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常去的地方。
  •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 落晖:夕阳的余晖。
  • 雨馀:雨后。
  • 著色:增添色彩,这里指山峦因雨水而显得更加美丽。
  • 沙没:沙滩被水淹没。
  • 初肥:水位初涨。
  •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古代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
  • 残红:残留的花瓣。
  • 二三子:二三好友。
  • 咏而归:吟咏着诗句一同归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多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上巳日傍晚登上裴台时所作,他自仲春以来已经三次登临此地。诗中描绘了雨后的山色、涨水的沙滩以及寒食节时家家户户外出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人共赏的愉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上巳日傍晚的景色,通过对雨后山色的描绘和寒食节家家户户外出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的“雨馀山著色,沙没水初肥”一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雨后山峦的美丽和涨水的沙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寒食家家出,残红树树飞”则通过节日的氛围和花瓣的飘落,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最后,诗人以与友人共赏美景、吟咏归去的情景结束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前日看花地,重来对落晖。
    • 诗人回忆前几天赏花的地方,今天再次来到这里,面对着夕阳的余晖。
  2. 雨馀山著色,沙没水初肥。
    • 雨后的山峦显得更加色彩斑斓,沙滩被淹没,水位初涨。
  3. 寒食家家出,残红树树飞。
    • 寒食节家家户户外出,树上残留的花瓣随风飘落。
  4. 还同二三子,及此咏而归。
    • 我与二三好友,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吟咏着诗句一同归去。

修辞手法:

  • 拟人:“雨馀山著色”中的“著色”赋予山峦以人的动作,使其显得更加生动。
  • 对仗:“雨馀山著色,沙没水初肥”中的“雨馀”与“沙没”,“山著色”与“水初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上巳日傍晚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雨后的山色、涨水的沙滩以及寒食节的氛围,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馀山著色:雨后的山峦色彩斑斓,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沙没水初肥:沙滩被淹没,水位初涨,象征着春天的水涨和自然的变迁。
  • 寒食家家出:寒食节家家户户外出,象征着节日的氛围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 残红树树飞:树上残留的花瓣随风飘落,象征着春天的凋零和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上巳日”是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什么日子? A. 巳日 B. 午日 C. 未日 D. 申日

  2. “雨馀山著色”中的“著色”是什么意思? A. 增添色彩 B. 减少色彩 C. 改变色彩 D. 隐藏色彩

  3. “寒食家家出”中的“寒食”是指什么节日? A. 清明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寒食节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描绘春天景色的诗作,与张栻的这首诗有相似的主题。
  • 苏轼的《寒食帖》:描写寒食节的诗作,可以与张栻的这首诗进行对比。

诗词对比:

  • 张栻的《上巳日晚登裴台自仲春凡三登》与朱熹的《春日》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友情的表达,而朱熹的诗则更注重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总体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张栻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