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史
陈普 〔宋代〕
和血淆骸赤洛阳,绮疏应共枕红妆。
乾坤无地容何邓,何必舁尸赴许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的激烈战争与鲜血淋漓的场景,似乎是在诉说着历史的悲惨与无奈。诗中提到的“邓”和“许昌”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战争与权力斗争,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无谓牺牲的反思。
注释
- 和血淆骸:指的是战斗中流出的鲜血混杂着尸骨,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惨烈。
- 绮疏应共枕红妆:形容战后可能有美丽的女子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红妆则暗示着她们的美丽与悲惨。
- 乾坤无地容何邓:意为天地之间没有地方可以容下“邓”这个人,可能隐喻权臣的贪婪与无地自容。
- 何必舁尸赴许昌:意指为何一定要抬着尸体去许昌,表达对战争和牺牲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关注历史和社会现象,风格多为沉郁。
创作背景
《咏史》创作于宋代,正是历史动荡、政局不稳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生命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首句“和血淆骸赤洛阳”,开篇即以强烈的画面感抓住读者,鲜红的血与白色的尸骸交融在一起,让人心生不安,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哀鸣。接下来“绮疏应共枕红妆”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战争对美好生活的毁灭,原本应该安宁的生活被血腥冲击,令人唏嘘。
诗的后半部分“乾坤无地容何邓,何必舁尸赴许昌”,则引入了历史人物,揭示了权力的腐化与无情。邓(邓艾)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诗中对其的提及,显然是在批判历史上那些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物。最后一句质疑“何必舁尸赴许昌”,更是直接对历史上权力斗争的虚无与无情发出控诉,展现出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悲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和血淆骸赤洛阳:描绘了洛阳城内,战斗留下的惨烈场面,鲜血与尸骸混杂,突显战争的惨痛。
- 绮疏应共枕红妆:暗示美丽的女子因战乱而遭受苦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心痛。
- 乾坤无地容何邓:表达历史人物的贪婪与无地自容,反映了权力的冷酷。
- 何必舁尸赴许昌:质疑为了权力而不惜生命的无谓,抒发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大部分句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比喻:用鲜血与尸骸比喻战争的残酷,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历史的回顾,揭示了人性在战争中的扭曲与悲剧,表达了对无谓牺牲的深切反思和对生命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血:象征战争的残酷与无辜的牺牲。
- 妆:代表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战争的惨烈形成对比。
- 尸:体现了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洛阳”,代表了哪个历史事件的背景? A. 三国演义 B. 西游记 C. 红楼梦 D. 水浒传
-
“乾坤无地容何邓”中的“邓”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司马懿 C. 邓艾 D. 刘备
-
诗中“何必舁尸赴许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权力的追求 C. 对无谓牺牲的反思 D.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关注历史与战争的诗。
- 《登高》杜甫: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咏史》和《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春望》更侧重于个人感受,而《咏史》则更强调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悲剧。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