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钱塘江上潮来去》
时间: 2025-01-27 04:32: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钱塘江上潮来去
作者: 陈著 〔宋代〕
钱塘江上潮来去。花落花开六桥路。
三竺三茅钟晓暮。当年梦境,如今故国,不忍回头处。
他谁做得愁如许。平地波涛挟风雨。
往事凄凄都有据。月堂笑里,夕亭话后,自是无人悟。
白话文翻译:
在钱塘江上潮水来来去去,花开花落的六桥路上。
三座竺寺、三座茅庵在晨夕钟声中交替响起。
往年的梦境,如今的故国,让我不忍回头去看。
谁又能像我这般愁苦呢?平地上波涛汹涌,伴随着风雨。
往事凄凉而真实,月下的堂前笑语,夕阳亭畔的闲聊,然而无人能理解我的心情。
注释:
- 钱塘江:位于中国浙江省,是著名的潮汐河流。
- 六桥路:指的是钱塘江上有六座桥,象征着人们的生活与往来。
- 三竺三茅:指的是三座佛教寺庙和三座道教茅庐,象征着宗教与生活的交融。
- 不忍回头处:表达了对往昔的眷恋与不忍离去的心情。
- 平地波涛:形容潮水的汹涌,暗喻内心的波动。
- 月堂:月光照耀下的堂屋,象征着宁静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作品多反映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际,展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感受。诗中描绘了钱塘江的潮汐变化,象征着人生无常与时间流逝。
诗歌鉴赏:
《青玉案·钱塘江上潮来去》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钱塘江的潮水变化,表现了作者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诗的开头就以“潮来去”引入,给人以自然循环的感觉,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起伏与无常。接着提到“花落花开六桥路”,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景象,也暗藏了生死轮回的哲理。
在“当年梦境,如今故国”中,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离去的只是身体,心灵却始终连结着那片土地。诗中“他谁做得愁如许”一语,流露出孤独与愁苦,仿佛在呼喊着理解自己的灵魂伴侣。然而,随后的“平地波涛挟风雨”则反映了内心的波动和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最后的“月堂笑里,夕亭话后,自是无人悟”,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孤独的情感,尽管与人有笑语相伴,但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内心的苦楚。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与故乡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钱塘江上潮来去”:描绘了潮水的涨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花落花开六桥路”:花的盛衰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六桥路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 “三竺三茅钟晓暮”:寺庙的钟声在晨昏之间响起,带来时间的流动感。
- “当年梦境,如今故国,不忍回头处”: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与不舍,回忆往昔的美好。
- “他谁做得愁如许”:流露出孤独与愁苦的情感,质问谁能够理解。
- “平地波涛挟风雨”:暗示内心的波动与外在环境的冲击。
- “往事凄凄都有据”:往事的真实与凄凉,令人感慨。
- “月堂笑里,夕亭话后,自是无人悟”:尽管与人相聚,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内心的苦痛。
修辞手法:
- 比喻:潮水与人生的无常相互映衬。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色彩,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 对仗:如“三竺三茅”,增强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故乡的思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在孤独中寻找理解的主题,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花:象征生命的盛衰与美好。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节奏。
- 月光:象征宁静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潮水的涨落象征着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情感的波动
- C. 自然的规律
- D. 以上皆是
-
“他谁做得愁如许”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与愁苦
- B. 快乐与满足
- C. 忧虑与不安
- D. 期待与希望
-
诗中提到的“月堂”代表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内心的宁静
- C. 人际关系
- D. 历史的回忆
答案:
- D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青玉案》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受,而《青玉案》则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 《春望》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忧虑,而《青玉案》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深度和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解析》
- 《陈著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