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雪窦之西坑游西麓庵》
时间: 2025-01-27 04:26: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避难雪窦之西坑游西麓庵
作者: 陈著〔宋代〕
山閒筑屋古西坡,小小规模净似磨。
两壁鼓钟来雪窦,四围松竹护云窝。
轩窗有趣高僧远,门户无遮俗客多。
我寄前林时一到,未知风月意云何。
白话文翻译:
在山间的古老西坡上建有一间小屋,规模虽小,却洁净如磨石一般。
两面墙壁上传来雪窦寺的钟声,四周松树和竹子环绕着这处云雾之地。
窗外景色有趣,远方的高僧不知去向,门口却常有俗客光顾。
我寄居在前面的树林中,时常来到这里,却不知道这风月的情意究竟如何。
注释:
- 山閒:山间,指山的空隙中。
- 古西坡:古老的西坡,表示位置。
- 规模净似磨:规模虽小,却干净如磨石,形容环境的清幽。
- 雪窦:指雪窦寺,著名寺庙。
- 云窝:形容庵所处的高空云雾环绕的地方。
- 高僧:指修行的僧人。
- 俗客:指普通的访客。
- 寄前林:指诗人常常寄居在前方的树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活于社会动荡时期,作品多表现宁静的山林生活,有着深厚的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作者避难期间,借描写西麓庵的环境反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同时也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避难雪窦之西坑游西麓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隐秘而宁静的庵堂,诗中所描绘的环境既清幽又充满禅意,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诗的开头通过“山閒筑屋古西坡”引入,呈现出一幅静谧的山间景象,接着“规模净似磨”则强调了庵堂的清洁与简朴,符合禅宗的思想。两壁的钟声和四周松竹的环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人心生向往。
“轩窗有趣高僧远,门户无遮俗客多”一句,展现了庵堂的宁静与世俗的对比,虽有高僧,但随着俗客的到来,似乎又打破了这份宁静。最后一句“我寄前林时一到,未知风月意云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虽身处此地,却对风月的情感感到迷茫,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感悟与生动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纷扰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閒筑屋古西坡:描绘庵堂的地理位置,古老的西坡。
- 小小规模净似磨:形容庵堂虽然小但环境清洁。
- 两壁鼓钟来雪窦:钟声来自雪窦寺,增添了寺院的氛围。
- 四围松竹护云窝:松竹环绕,像是保护着这片宁静之地。
- 轩窗有趣高僧远:窗外的风景有趣,但高僧却远在他处。
- 门户无遮俗客多:庵堂的门户常有俗客,不再如初的宁静。
- 我寄前林时一到:诗人常常寄居在树林里,时常光顾庵堂。
- 未知风月意云何:诗人对自然的感受与内心的迷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庵堂的清洁比作磨石,突出其宁静。
- 对仗:如“高僧远”与“俗客多”,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宁静与隐逸之地。
- 庵:象征着修行与内心的安宁。
- 钟声:与佛教文化相连,代表着时间与觉悟。
- 松竹:象征坚韧与长青,寓意长久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山閒筑屋”描绘的是哪个位置?
- A. 山的顶端
- B. 山的空隙
- C. 山的脚下
-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庵堂是用什么形容的?
- A. 大而豪华
- B. 小而洁净
- C. 破旧不堪
-
诗人寄居在什么地方?
- A. 山顶
- B. 前林
- C. 村庄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山间隐居生活,展现自然之美与内心宁静。
- 李白《月下独酌》:展现孤独与对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陈著的《避难雪窦之西坑游西麓庵》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的生活,但前者更注重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而后者则通过意象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思。两者均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内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