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雨中忆梅花》

时间: 2025-04-28 00:39:40

莫问帆迟速,且看山晦明。

赋诗忘意索,图画得天成。

白发应无种,流行讵有程。

清霜可期至,吨树合争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六日雨中忆梅花 赵蕃 〔宋代〕

莫问帆迟速,且看山晦明。 赋诗忘意索,图画得天成。 白发应无种,流行讵有程。 清霜可期至,吨树合争荣。

白话文翻译:

不要问船行的快慢,只需看山色的变化。 作诗时忘记了刻意追求意义,绘画却自然天成。 白发并非天生,流行也没有固定的规律。 清霜即将到来,树木将会争相繁荣。

注释:

  • 莫问帆迟速:不要关心船行的速度。帆,指船帆,代指船。
  • 且看山晦明:只需观察山色的明暗变化。晦明,指光线明暗。
  • 赋诗忘意索:作诗时忘记了刻意追求意义。意索,指刻意追求的意义。
  • 图画得天成:绘画却自然天成。天成,自然形成,不加人工修饰。
  • 白发应无种:白发并非天生。应,表示推测。无种,不是天生的。
  • 流行讵有程:流行也没有固定的规律。讵,岂,表示反问。有程,有固定的规律。
  • 清霜可期至:清霜即将到来。可期,可以预期。
  • 吨树合争荣:树木将会争相繁荣。吨树,指众多的树木。合,将会。争荣,争相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是他在雨中回忆梅花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对生命循环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雨天,作者在雨中回忆起梅花,感慨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诗中通过对山色、诗画、白发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中忆梅花为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生命哲学的思考。诗中“莫问帆迟速,且看山晦明”一句,以船行山色的变化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自然变化的深刻认识。“赋诗忘意索,图画得天成”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时的自然心态和对艺术天成的追求。“白发应无种,流行讵有程”进一步以白发的自然生长和流行的无规律,比喻生命的不可预测和自然界的无常。最后两句“清霜可期至,吨树合争荣”则预示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循环,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问帆迟速,且看山晦明”:首句以船行山色的变化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自然变化的深刻认识。
  • “赋诗忘意索,图画得天成”:这句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时的自然心态和对艺术天成的追求。
  • “白发应无种,流行讵有程”:以白发的自然生长和流行的无规律,比喻生命的不可预测和自然界的无常。
  • “清霜可期至,吨树合争荣”:预示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循环,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莫问帆迟速,且看山晦明”中的船行山色变化,比喻生命的无常。
  • 拟人:如“吨树合争荣”中的树木争相繁荣,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赋诗忘意索,图画得天成”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生命哲学的思考。诗中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界的循环,以及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赞美。

意象分析:

  • 山晦明:山色的明暗变化,象征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无常。
  • 赋诗图画:创作时的自然心态和对艺术天成的追求。
  • 白发流行:白发的自然生长和流行的无规律,比喻生命的不可预测。
  • 清霜吨树: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循环,表达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莫问帆迟速”中的“帆”指的是什么? A. 船帆 B. 风筝 C. 旗帜
  2. “赋诗忘意索”中的“意索”指的是什么? A. 刻意追求的意义 B. 随意的想象 C. 自然的灵感
  3. “白发应无种”中的“无种”是什么意思? A. 不是天生的 B. 没有种子 C. 没有根源
  4. “清霜可期至”中的“可期”是什么意思? A. 可以预期 B. 不可预期 C. 不确定

答案:

  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十六日雨中忆梅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但赵蕃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赵蕃的《十六日雨中忆梅花》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