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自赞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3:39:36

吏能精密,里行姻恤。

则不如兄元明,而无元明忧疑万事之敝。

斟酌世故,铨品人物。

则不如其弟知命,而无知命强项好胜之累。

盖元明以寡过,而知命以傲世。

如鲁直者,欲寡过而未能,以傲世则不敢。

自江南乘一虚舟,又安知乘流之与遇坎者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庭坚《写真自赞五首 其二》

吏能精密,里行姻恤。
则不如兄元明,而无元明忧疑万事之敝。
斟酌世故,铨品人物。
则不如其弟知命,而无知命强项好胜之累。
盖元明以寡过,而知命以傲世。
如鲁直者,欲寡过而未能,以傲世则不敢。
自江南乘一虚舟,又安知乘流之与遇坎者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两位兄弟的评价。兄长元明在处理事务上精细周到,但他却因对世事的忧虑而无法自如。弟弟知命则在世事上有着准确的判断,但他因过于自负而陷入竞争之中。元明的优点在于他很少犯错,而知命则因为过于自信而与世俗发生冲突。像鲁直这样的人,虽然希望能少犯错误,却因自负而不敢行动。最后,诗人用“江南乘一虚舟”来比喻人生的旅途,暗示我们无法预知前方的风浪和坎坷。

注释

  • :指官吏,负责处理事务的人。
  • 精密:细致入微,周全。
  • 姻恤:指亲情和情感的关怀。
  • 斟酌:考虑、权衡。
  • 铨品:评定人或事的优劣。
  • 知命:指能够了解和顺应命运。
  • 强项:指自以为是或自负的行为。
  • 鲁直:鲁直是历史上一个求慎重、不愿犯错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风格清新、豪放,尤其擅长于抒情和咏物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事物的思考和总结。诗中通过对兄弟的描绘,表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世俗纷争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兄弟两人为线索,探讨了人生的不同选择与心态。通过对元明和知命的描绘,诗人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元明虽有精明的处事能力,但因忧虑而难以释怀,体现了一种内心的负担;而知命虽然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却因自负而遭遇挫折,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提到的“鲁直者”则代表了希望与谨慎并存的人格,即使面对挑战也不敢轻举妄动,这种态度使他无缘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最后的“自江南乘一虚舟”则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谦逊与开放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波折。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吏能精密,里行姻恤:官吏若能细致周全,处理亲情事宜,便是难得的。
    • 则不如兄元明,而无元明忧疑万事之敝:然而不如兄长元明,虽然无忧无虑,却常常怀疑一切。
    • 斟酌世故,铨品人物:善于权衡世事、评定他人的能力。
    • 则不如其弟知命,而无知命强项好胜之累:却不如弟弟知命,他虽有洞察力,却因自负而累。
    • 盖元明以寡过,而知命以傲世:元明少有过失,但知命则过于自信。
    • 如鲁直者,欲寡过而未能,以傲世则不敢:如鲁直者,虽求无过却未能实现,因自负而不敢轻举妄动。
    • 自江南乘一虚舟,又安知乘流之与遇坎者哉:如今乘舟而行,如何能预知未来的风浪与坎坷呢?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乘虚舟”比喻人生的旅途,形象生动。
    • 对仗:兄弟之间的比较形成一种对照,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生中的选择与心态,强调了谦逊、谨慎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

意象分析

  • :象征社会中处理事务的角色与责任。
  • 兄弟:代表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对比。
  • 虚舟: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暗示人们应对未知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兄元明”主要代表什么?

    • A. 精明的官吏
    • B. 忧虑的处世者
    • C. 自负的人
    • D. 谨慎的求道者
  2. “自江南乘一虚舟”用来比喻什么?

    • A. 生活的安逸
    • B. 人生的无常
    • C. 追求名利
    • D. 旅行的乐趣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在风格上虽有不同,黄庭坚偏向清新豪放,苏轼则更具人情味与哲理思考,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悟。
  • 鲁直与知命的对比:鲁直的谨慎与知命的自负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不同人生选择的后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