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昌上座归成都》

时间: 2025-01-11 21:50:15

昭觉堂中有道人,龙吟虎啸随风云。

雨花经席冷如铁,一縢日转十二轮。

宝胜蓬蒿荒小院,埋没醯罗三只眼。

个是江南五味禅,更往参寻莫担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昌上座归成都
作者:黄庭坚 〔宋代〕
昭觉堂中有道人,
龙吟虎啸随风云。
雨花经席冷如铁,
一縢日转十二轮。
宝胜蓬蒿荒小院,
埋没醯罗三只眼。
个是江南五味禅,
更往参寻莫担板。

白话文翻译

在昭觉堂里有位道人,
他的声势如龙吟虎啸,随风云起伏。
雨花经席冷得像铁一样,
阳光转动着如同十二轮车。
宝胜的小院被蓬蒿荒草覆盖,
埋没了三只醯罗的眼睛。
那是江南的五味禅,
再去参访时不要担心艰难。

注释

  • 昭觉堂:道教寺庙名,常用于修道和讲经。
  • 龙吟虎啸:形容声音雄壮有力,气势如龙虎。
  • 雨花经席:指佛教或道教的经文讲座,雨花是指一种美丽的花,象征着灵性和智慧。
  • 冷如铁:形容经席的冷清和严肃。
  • 一縢日转十二轮:形容日月的交替与时光的流转。
  • 宝胜:小院的名字,这里指代一个修道之地。
  • 醯罗:指一种道教或佛教的眼,象征着内心的智慧与洞察。
  • 五味禅:指江南的禅宗,五味象征生活的多样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香光,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在诗词上以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擅长写景抒情,常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送别一位名叫昌的朋友,昌上座即将返回成都。诗中通过对道教和禅宗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送昌上座归成都》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意象的诗作。全诗采用了典型的古诗格式,字句简练却意蕴深远。诗中通过对道人、龙吟虎啸、雨花经席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在告诉我们,修道与悟道并非易事,需得在冷静而清幽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去体验生活的真谛。

诗的开头,作者描写了昭觉堂中的道人,气势如龙吟虎啸,展现了一种非凡的灵气与道教的庄严。随着诗意的推进,雨花经席的冷清,象征着修道过程中的孤独与艰辛。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诗人以“一縢日转十二轮”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时光的无情。

在描写宝胜院时,诗人以荒凉的景象反衬了修行的艰难与内心的清净。最后一句“个是江南五味禅,更往参寻莫担板”则是对友人的寄语,鼓励他在今后的修行中,不必担心艰苦,反而应当珍惜每一次的参访与领悟。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化积淀,还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对禅意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昭觉堂中有道人:指在道教的庙宇中,有修道的人,暗示修道的环境。
  • 龙吟虎啸随风云:形容道人的气势如龙虎,象征力量与智慧。
  • 雨花经席冷如铁:强调修道的艰辛与冷清,暗示修行者的孤独。
  • 一縢日转十二轮:比喻时间的流逝,暗示生命的无常。
  • 宝胜蓬蒿荒小院:描绘一个被杂草覆盖的小院,象征内心的荒芜。
  • 埋没醯罗三只眼:指修行者内心的智慧被遮蔽,象征对真理的追求。
  • 个是江南五味禅:指江南的禅宗,强调修行的多样性。
  • 更往参寻莫担板:鼓励朋友在修行中不必畏惧困难,勇往直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吟虎啸”比喻道人气势,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将时间“转动”赋予了生命,使得诗意更加生动。
  • 对仗:如“雨花经席冷如铁”与“宝胜蓬蒿荒小院”,增强了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修行的反思与对友人的寄语。通过描绘修道的环境和内心的挣扎,黄庭坚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呼唤人们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人:象征修行者的道德与智慧。
  • 龙吟虎啸:代表力量与非凡的气势。
  • 雨花经席:象征修行与智慧的传承。
  • 宝胜小院:代表修道的环境,内心的宁静与荒凉。
  • 醯罗:象征内心智慧的眼睛,暗示对真理的追求。
  • 五味禅:象征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昭觉堂”指的是: A. 道教寺庙
    B. 佛教寺庙
    C. 书院
    D. 学校

  2. “龙吟虎啸”主要用来形容: A. 风景名胜
    B. 道人的气势
    C. 自然现象
    D. 诗人的情感

  3. “一縢日转十二轮”暗示了: A. 生命的无常
    B. 时间的流逝
    C. 人生的复杂
    D. 修行的难度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送昌上座归成都》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但黄庭坚更注重禅意和道教的哲理,而王维则倾向于描绘自然景观与离别的哀伤。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显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参考资料

  • 《黄庭坚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