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时间: 2025-01-25 18:24:13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白话文翻译

一曲哀伤的筝声在湘江流淌,声声都描绘了湘江的碧波。
纤细的手指在十三弦上轻轻拨动,将内心的幽怨细细传递。
在席间,秋水缓缓流淌,玉柱似的飞雁斜飞而过。
弹琴至断肠之时,春山如黛的眉峰也低垂下来。

注释

  • 哀筝:一种古老的弦乐器,这里形容筝声哀怨。
  • 湘江:指湘江,流经湖南,风景秀丽。
  • 纤指:形容手指纤细灵巧。
  • 幽恨:内心深处的怨恨和忧伤。
  • 当筵:在宴席上,指当时的场景。
  • 玉柱:指高耸的雁影,形容飞雁的美丽。
  • 断肠:形容悲痛,心如刀割。
  • 眉黛:用来形容春山的青黛色,暗喻忧愁的神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晏几道(约987年-1051年),字叔原,号惭愧,宋代著名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风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南宋时期,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词人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取向。

诗歌鉴赏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词人对湘江美景的感慨与个人内心的愁苦。开篇即用“哀筝”点明了音乐的悲伤基调,紧接着的“声声写尽湘波绿”则将音声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仿佛让人听见清波荡漾。

接下来的“纤指十三弦”形象地描绘了演奏者的纤细手指,传达出细腻的情感,进一步突显音乐的优美与忧伤。此时,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连接内心与外界的重要纽带。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仿佛在宴席间,秋水缓缓流淌,飞雁横空而过,却又不免让人感到一丝惆怅。最后一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将情感推向高潮,通过“断肠”二字,直接表达出内心的痛苦,而“春山眉黛低”则形象地展现出愁苦的情景,仿佛春山也因悲伤而低垂。

整首词在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中,深刻地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展现了晏几道词作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哀筝一弄湘江曲:以“哀筝”引入,直接指向音乐的哀伤,湘江曲则将地域文化引入。
  • 声声写尽湘波绿:音乐声描绘出湘江的美丽,用声音刻画景色,显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细致描绘演奏者的手指和演奏的乐器,传达出内心的幽怨情感。
  •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描绘宴席上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宁静之美。
  •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情感达到高潮,表现出深切的悲痛和自然的应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与自然结合,营造出情感的共鸣。
  • 拟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赋予其情感,使其与人的心情相呼应。
  • 对仗:如“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个人深切的忧伤与情感的复杂性,展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对逝去情感的哀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哀筝:象征着悲伤的情感。
  • 湘江:代表美丽与哀愁的自然景象。
  • 纤指:象征细腻与敏感的情感表达。
  • 秋水:象征宁静与流逝,映衬内心的忧伤。
  • 飞雁:象征孤独与离别。
  • 春山:代表美丽的自然,但同时也暗示着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晏几道
    D. 苏轼

  2. “哀筝”在词中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D. 平静

  3. “纤指十三弦”中“纤指”指的是: A. 手指粗壮
    B. 手指细腻
    C. 手指长
    D. 手指短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晏几道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女性内心的柔情与忧伤,但晏几道更多地结合了自然景色与音乐,展现出一种细腻的情感,而李清照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词人对情感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晏几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