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清颍尊前酒满衣》

时间: 2025-01-25 17:30:44

清颍尊前酒满衣,十年风月旧相知。

凭谁细话当时事,肠断山长水远时。

金凤阙,玉龙墀,看君来换锦袍时。

姮娥已有殷勤约,留着蟾宫第一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清颍尊前酒满衣
作者:晏几道〔宋代〕

清颍尊前酒满衣,
十年风月旧相知。
凭谁细话当时事,
肠断山长水远时。
金凤阙,玉龙墀,
看君来换锦袍时。
姮娥已有殷勤约,
留着蟾宫第一枝。

白话文翻译:

在清颍尊前,酒洒满衣,
十年的风月,依旧是老朋友。
谁能细谈当年的事情,
想到那遥远的山水,我心肠断。
金凤的阙,玉龙的台阶,
看你何时来换上锦袍。
月宫的嫦娥已有了约定,
留下蟾宫的第一枝。

注释:

  • 清颍:指清澈的水流,可能是指一种酒名或酒器。
  • 满衣:酒洒在衣服上,形容喝酒时的惬意或醉意。
  • 风月:指风花雪月,形容美好的时光和情感。
  • 肠断:形容心中悲伤,肠子都要断了。
  • 金凤阙、玉龙墀:指宫殿的华丽,象征着美好与高贵。
  • 姮娥:嫦娥,月宫的女神。
  • 蟾宫:指月亮,蟾蜍的宫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字仲明,号“无闷”,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而闻名,作品多描写爱情与风景,风格婉约。晏几道的词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作者与友人相聚时,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诗中透露出对人生无常与离别的感慨,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歌鉴赏:

《鹧鸪天·清颍尊前酒满衣》是晏几道的一首经典词作,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开篇以“清颍尊前酒满衣”引入,酒的意象不仅营造了欢聚的氛围,也暗示着饮酒后的迷醉与惆怅。接着,词人回忆起与友人共同度过的十年风月,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友情与对往昔的追忆。

“凭谁细话当时事”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惋惜,友人间的聚会似乎无法再细说当年的故事,时光已然逝去。接下来的“肠断山长水远时”,则是对距离的感叹,山水遥远,心中难舍,情感愈发浓烈。

词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宫阙的华美和对友人来访的期待,象征着对未来美好时光的向往,尤其是“姮娥已有殷勤约,留着蟾宫第一枝”,将嫦娥的美丽与对月的幻想结合,给整首词增添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从整体来看,晏几道通过对酒、友、情的描绘,展现了人生中的欢聚与离别,感慨时光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惜,使整首词充满了哲思与情感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颍尊前酒满衣:在清澈的酒杯前,酒洒满了衣服,展现了醉意与欢愉。
  2. 十年风月旧相知:与朋友相识已有十年,感情深厚。
  3. 凭谁细话当时事:谁能细致地回忆起当年的事情呢?
  4. 肠断山长水远时:想到远方的山水,心中难免感到悲痛。
  5. 金凤阙,玉龙墀:形容华丽的宫殿,暗含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6. 看君来换锦袍时:希望友人能早日来访。
  7. 姮娥已有殷勤约:提到嫦娥,暗示美好的约定与期待。
  8. 留着蟾宫第一枝:留下了美好的月光与期盼,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与美好时光相联系,生动形象。
  • 拟人:将嫦娥与蟾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浪漫色彩。
  • 对仗:如“金凤阙,玉龙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酒、友人、美好时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人生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聚与醉意,代表着友谊与人生的乐趣。
  • 山水:象征距离与思念,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嫦娥:象征美丽与爱情,暗含对未来的期待。
  • 宫阙:象征华丽与美好,反映对生活的憧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颍尊前酒满衣”指的是什么?

    • A. 酒洒满衣
    • B. 酒杯里的酒
    • C. 酒的香气
  2. “十年风月旧相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友人的怀念
    • B. 对过去的遗憾
    • C. 对未来的期盼
  3. “肠断山长水远时”意指:

    • A. 心痛的感觉
    • B. 对远方的向往
    • C. 对时间的无奈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月亮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晏殊《蝶恋花》与晏几道的作品都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思考,风格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晏几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