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两汉吟》
时间: 2025-01-26 00:48: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两汉吟 秦破河山旧战场,岂期民复见耕桑。 九千来里开封域,四百馀年号帝王。 剥丧既而遭莽卓,经营殊不念高光。 当时文物如斯盛,城复何由更有隍。
白话文翻译:
秦朝的战火摧毁了河山,曾经的战场,谁能想到百姓还能再次见到耕作和养蚕。 九千里广阔的疆域被开辟,四百多年间称帝称王。 然而,政权衰败后遭遇了王莽和董卓的篡夺,统治者不再怀念高祖和光武帝的辉煌。 当时的文化如此繁荣,城市又怎会再有衰败的迹象呢?
注释:
- 秦破河山旧战场:指秦朝战乱破坏了国土。
- 岂期民复见耕桑:没想到百姓还能再次见到耕作和养蚕的景象。
- 九千来里开封域:形容汉朝疆域广阔。
- 四百馀年号帝王:汉朝统治长达四百多年。
- 剥丧既而遭莽卓:政权衰败后遭遇王莽和董卓的篡夺。
- 经营殊不念高光:统治者不再怀念高祖和光武帝的辉煌。
- 当时文物如斯盛:当时的文化非常繁荣。
- 城复何由更有隍:城市又怎会再有衰败的迹象呢?
诗词背景: 作者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哲理和历史为主题,风格深沉,富有哲思。这首诗通过对两汉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汉朝盛衰的感慨和对文化繁荣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两汉历史的回顾,展现了汉朝的兴衰历程。首句以秦朝的战乱为背景,引出汉朝的兴起,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中间两句概括了汉朝的疆域和统治时间,展现了汉朝的辉煌。后两句则通过对王莽和董卓的提及,暗示了汉朝的衰败,同时表达了对高祖和光武帝的怀念。最后一句以文化的繁荣为结,提出了对城市衰败的疑问,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对比秦朝的战乱和汉朝的和平,突出了汉朝的兴起。
- 中间两句用数字具体展现了汉朝的疆域和统治时间,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
- 后两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揭示了汉朝的衰败,同时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最后一句以文化的繁荣为结,提出了对城市衰败的疑问,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秦朝的战乱和汉朝的和平进行对比,突出了汉朝的兴起。
- 数字具体化:用具体的数字展现汉朝的疆域和统治时间,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
- 典故引用:通过对王莽和董卓的提及,揭示了汉朝的衰败,同时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两汉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汉朝盛衰的感慨和对文化繁荣的怀念,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秦破河山旧战场:战乱的意象,象征着破坏和动荡。
- 九千来里开封域:广阔的疆域,象征着汉朝的辉煌。
- 四百馀年号帝王:长久的统治,象征着汉朝的稳定。
- 剥丧既而遭莽卓:衰败和篡夺,象征着汉朝的衰落。
- 当时文物如斯盛:文化的繁荣,象征着汉朝的文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莽卓”指的是谁? A. 王莽和董卓 B. 刘邦和刘秀 C. 曹操和刘备 D. 司马懿和司马昭
-
诗中提到的“高光”指的是谁? A. 高祖和光武帝 B. 高渐离和光绪帝 C. 高适和光启帝 D. 高阳和光武大帝
-
诗中提到的“九千来里开封域”形容的是什么? A. 秦朝的疆域 B. 汉朝的疆域 C. 唐朝的疆域 D. 宋朝的疆域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通过对古迹的咏怀,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 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描写,反映了唐朝的兴衰。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与邵雍的《观两汉吟》:两者都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邵雍的《观两汉吟》:两者都反映了朝代的兴衰,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邵雍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