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蒙斋赴召六首》
时间: 2025-01-26 23:52:05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蒙斋赴召六首
作者: 包恢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此处为诗的原文内容)
白话文翻译:
我曾听闻魏仲英说过,官员想要施展志向。可惜后宫权贵等,常常削减了志向以求得权位。就像云彩一般都不可捉摸,隐退于世才是聪明的选择。虽然这样的志向可以称道,但一旦失去原则便无以为道。未曾听说过适合百姓的政策,格守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无法与权势相交,怎样能在朝廷上实现理想?齐王好享乐,孟子对他也多有讽刺。引导百姓同心,真正的王道便显得容易。若是学术不明,言辞与现实难以分开。何以能够纠正一切错误,反而滋生出更多虚伪?最为可怕的是那些空洞的言说,虚伪的文章只会成为附庸。经典的书籍或许比不上历史,祸福可以趋避。即使是平民也能不受伤害,还能拯救时弊。这些都可以用来观察世事变化,言之时我不禁泪流满面。大道本无不通,君子应当不拘泥于器物。
注释:
- 魏仲英:魏仲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以正直和清白著称。
- 齐王:指的是齐国的王,善于享乐,代表着腐败的权贵。
-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以其仁政思想而著称。
- 王道:指的是符合民众利益的政治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恢,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常常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政治的关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时局复杂,包恢通过诗歌抒发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诗歌鉴赏:
包恢在《送蒙斋赴召六首》中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通过魏仲英的言论,引出了对权力与志向的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利时不要失去本心。诗中提到的“隐身是为智”,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想是多么的重要。诗人用齐王与孟子的对比,揭示了享乐主义与仁政思想的冲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包恢的语言洗练而富有哲理,他用平易的辞句表达了深刻的社会观察,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充满了现实的警醒。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以及对君子理想的追求,显示了他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尝闻魏仲英,谓仕欲行志:提及魏仲英的观点,指出士人应有理想。
- 后宫权豪等,损去志乃遂:后宫的权贵往往使人们放弃理想,追求权力。
- 如云皆不可,隐身是为智:权势如云,难以把握,隐退才是明智之举。
- 此志虽可称,一节非道备:虽然这样的志向值得称道,但失去原则便无以为道。
- 不闻政适人,格心第一义:若未听说适合百姓的政策,内心的格守才是最重要的。
修辞手法:
- 对比:将权力与理想进行对比,揭示两者的冲突。
- 比喻:将权力比作云彩,形象地表现出其不可捉摸的特点。
- 排比:在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时,运用排比增强语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强调保持内心的清明和不被权势所左右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权力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 隐身:代表一种智慧的选择,体现出对现实的回避与反思。
- 王道:象征理想的政治理念,体现对民众福祉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魏仲英提到的“隐身”是什么意思? A. 追求权力
B. 避免权力斗争
C. 参与政事
D. 旅行 -
诗中提到的“王道”指的是什么? A. 坏的政治
B. 仁政的理念
C. 个人利益
D. 权力的象征 -
包恢所表达的对社会的态度是什么? A. 满意
B. 反思与批判
C. 逃避
D. 冷漠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包恢 vs 杜甫:包恢关注个人志向与政治环境的冲突,杜甫则更多关注民生疾苦与国家兴亡,两者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体现了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