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小孤山作》
时间: 2024-10-16 19:07: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泊小孤山作》
作者:贺铸 〔宋代〕
江势东南陡折回,
两山屹立地维开。
颠风裂石轰雷下,
骇浪澎舟卷雪来。
扪虱王孙初睥睨,
饱鱼乌鬼但毰毸。
物情岂识忘形乐,
啸倚樯干独快哉。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小孤山晚泊时的景象与感受。江水急转而下,山峰高耸入云。狂风裂石,雷声滚滚,骇人的波涛卷起像雪一样的浪花。王孙(指贵族子弟)初次看到这样的景象,兴致勃勃,而那些饱满的鱼儿与神秘的鱼鬼则在水中嬉戏。世间万物难以理解这种忘形的快乐,独自倚靠在船桅旁,心中感到无比快意。
注释
- 江势:江水的走势。
- 屹立:高耸而立。
- 颠风:猛烈的风。
- 骇浪:惊人的波浪。
- 扪虱:比喻闲适的生活,扪虱是指抓虱子。
- 王孙:指贵族子弟。
- 乌鬼:形容水中神秘的生物。
- 毰毸:形容水中鱼群游动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1065-1125),字方回,号东篱,宋代著名词人、诗人,擅长词作,尤其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同样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晚泊小孤山作》是贺铸在旅行中所作,反映了他在自然景观面前的感受与思考。诗中描绘的环境,既有自然的雄伟,又有个人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晚泊小孤山作》整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邃的内心独白相结合,展现了贺铸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开篇以“江势东南陡折回”引入,描绘了江水的急流与山的高耸,构建出壮阔的自然场景。随后的“颠风裂石轰雷下,骇浪澎舟卷雪来”则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展示了自然的力量,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自然的浩瀚面前,作者的情感也逐渐展开。“扪虱王孙初睥睨”一句中,王孙的悠闲与自然的壮丽形成对比,突显出人对自然的无知与渺小。同时,作者也通过“物情岂识忘形乐”表达了对世间万物的独特见解,似乎在暗示人们在自然面前应更加谦卑。
结尾“啸倚樯干独快哉”则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展现了他在自然中获得的快感与自由,仿佛在告诉读者,即使在狂风骤雨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种乐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势东南陡折回:江水向东南急转,形成了独特的河道。
- 两山屹立地维开:两座高山耸立,仿佛将天地分开。
- 颠风裂石轰雷下:狂风袭来,石头被撕裂,雷声震耳欲聋。
- 骇浪澎舟卷雪来:惊涛拍岸,波浪如雪般翻卷而来。
- 扪虱王孙初睥睨:贵族子弟初见此景,感到新鲜好奇。
- 饱鱼乌鬼但毰毸:水中鱼群与神秘生物自在游动。
- 物情岂识忘形乐:自然万物并不懂得这种快乐。
- 啸倚樯干独快哉:自己倚靠在船桅上,感到无比畅快。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骇浪澎舟卷雪来”比喻波涛汹涌,生动形象。
- 拟人:物情被赋予“岂识”的人性特征,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江势东南陡折回,两山屹立地维开”,工整有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展现了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畏,以及在艰难环境中寻找到的心灵自由与乐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迁。
- 山峰:代表稳固与永恒,体现自然的雄伟。
- 狂风与骇浪: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可预测。
- 王孙:象征人类的脆弱与对自然的敬畏。
- 樯干:作为依靠,代表寻找内心宁静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孙”指的是谁? A. 渔民
B. 贵族子弟
C. 学者
D. 商人 -
诗中“骇浪澎舟卷雪来”描绘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船只
B. 风
C. 波涛
D. 山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赞美人类的智慧
B. 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B. 贵族子弟
- C. 波涛
- B. 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侧重于晨光的静美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 杜甫的《望岳》:强调对高山的崇敬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展现出更多的历史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