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二公再和二诗余亦随喜》

时间: 2025-01-11 01:44:44

久愧君恩禄具臣,太仓非有粟陈陈。

立朝到老羞营窟,避客经年少觌邻。

鹤夜失鸣犹给料,鱼寒不食已收纶。

小瓢如玺犹慵佩,何况金龟与玉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愧君恩禄具臣,
太仓非有粟陈陈。
立朝到老羞营窟,
避客经年少觌邻。
鹤夜失鸣犹给料,
鱼寒不食已收纶。
小瓢如玺犹慵佩,
何况金龟与玉麟。

白话文翻译

我一直觉得愧对君主的恩宠,虽然我身为臣子却没有丰厚的俸禄。太仓里并没有许多储存的粮食。立朝到老,我感到羞愧于在官场上的寒酸,避开客人整整一年都没能见到邻居。夜里鹤失去了鸣叫声,但仍然有饲料供给;寒冷的水里鱼不再觅食,渔网也早已收起。即便是小瓢如同印玺般的宝物,我都懒得佩戴,更何况那金龟和玉麟了。

注释

  • 君恩:指君主的恩惠。
  • :俸禄,指官员的工资。
  • 太仓:指国家的粮仓,这里形容自己贫困。
  • 立朝:指在朝为官,办事。
  • 营窟:指在官场上谋取私利。
  • 鹤夜失鸣:比喻失去声望或地位。
  • 小瓢如玺:比喻地位低微,连小的宝物都不愿意佩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大白,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作品数以千计。刘克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但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晚年,他在朝中官位虽低,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依然未减。诗中表现了他对君恩的感激与愧疚,以及对个人仕途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自省,展现了他对君主恩德的感激以及内心的愧疚。开头两句提到对君主的恩惠,诗人虽为臣子却感到俸禄微薄,暗示了他对当下政治的不满。接下来的几句详细描绘了自己在官场的孤独,表明他对交际的避让,反映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鹤夜失鸣犹给料,鱼寒不食已收纶。”这两句通过鹤与鱼的意象,象征着诗人虽处境艰难,仍旧保持着一定的尊严与节操,表达了在困境中自我约束的精神状态。最后两句则表现出即使有象征权力与财富的金龟与玉麟,诗人依旧对此不屑一顾,突显了他对物质的淡泊与对内心追求的执着。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深沉的哲理,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展现了刘克庄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修养与卓越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愧君恩禄具臣:长久以来对君主的恩惠感到愧疚,尽管身为臣子却没有丰厚的俸禄。
  2. 太仓非有粟陈陈:国家的粮仓并没有累积很多粮食,暗示自身的贫困与不安。
  3. 立朝到老羞营窟:在朝廷工作到老年仍感到羞愧,说明自己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4. 避客经年少觌邻:避开客人多年,几乎没有与邻居见面,反映出孤独与社会关系的疏远。
  5. 鹤夜失鸣犹给料:即使鹤在夜里不再鸣叫,仍然有饲料供给,象征着生活的维持。
  6. 鱼寒不食已收纶:寒冷的环境中,鱼不再吃食,渔网早已收起,暗示生活的困境。
  7. 小瓢如玺犹慵佩:即使是小瓢如同印玺般的珍贵物品,都懒得佩戴,表达内心的倦怠。
  8. 何况金龟与玉麟:更何况那些象征权力与财富的金龟与玉麟,更加不屑一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小瓢如玺”,将小瓢比作印玺,表现出对地位的自嘲。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鹤与鱼的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君主恩德的感激、对个人仕途的反思以及对物质财富的淡泊,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理想的精神追求,唤起读者对忠诚与节操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孤傲,代表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象征生活的艰难与困顿,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感受。
  • 金龟、玉麟:象征权力与财富,代表诗人对物质的轻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是什么时期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立朝到老羞营窟”中的“营窟”指的是什么? A. 官场
    B. 家庭
    C. 学校
    D. 市场

  3. 诗中提到的“鹤夜失鸣”象征什么? A. 声望的丧失
    B. 财富的增加
    C. 朋友的离去
    D. 生活的富裕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具个人反思意味,王维侧重于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而刘克庄则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个人理想的坚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刘克庄的《徐洪二公再和二诗余亦随喜》,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