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快图》

时间: 2025-01-10 22:17:45

一人筅耳手不柱,一人坦背抓痒处。

一人理发虱禽获,一人喷嚏虎惊去。

余鼻久塞耳骤聋。

虱无附丽头已童。

惟背负暄觉奇痒,麻姑之爪未易逢。

吾闻气泄如堤溃,枕高唾远道家忌。

且留眼读养生书,莫将身试快意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快图》 ——刘克庄〔宋代〕

一人筅耳手不柱,一人坦背抓痒处。
一人理发虱禽获,一人喷嚏虎惊去。
余鼻久塞耳骤聋,虱无附丽头已童。
惟背负暄觉奇痒,麻姑之爪未易逢。
吾闻气泄如堤溃,枕高唾远道家忌。
且留眼读养生书,莫将身试快意事。

白话文翻译:

一人用竹筷子刮耳朵而不支撑,一人坦然背对抓痒。
一人理发时捉虱子,一人打喷嚏吓跑了老虎。
我鼻子长时间堵塞,耳朵突然失聪。虱子不再依附,头发却已变白。
只有背部感到奇痒,麻姑的手指却难以相逢。
我听说气泄如堤决,枕头高了唾液远了,家中道家忌讳。
不如静下心来读养生书,不要拿身体去尝试快意之事。

注释:

  • 筅耳:用筷子或竹签刮耳朵。
  • 坦背:背部暴露在外,自然放松。
  • 虱禽:虱子被抓住。
  • 麻姑:传说中的长寿女神,象征着长寿和健康。
  • 气泄如堤溃:形容气息不稳,身体状况不佳。
  • 道家忌:道家注重养生,忌讳过度放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石庵,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古风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关注社会民生,反映出深刻的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四快图》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困苦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人们在追求快意与享乐时所忽视的健康与养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四快图》是一首具有鲜明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四种“快”的情景,展现出人在追求快意时所面临的身体与精神困境。诗的开头以“筅耳”、“坦背”的形象引入,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对舒适与快感的追求。然而,随之而来的“理发虱禽获”、“喷嚏虎惊去”则让人感受到这种快意背后潜藏的隐忧。

诗人接着提到自身的身体状况,鼻塞耳聋,暗示着追求快感可能导致的身体负担。最后两句则告诫人们要注意养生,读书学习,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快意事。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既有幽默感,又让人警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人筅耳手不柱:描写一个人用东西刮耳朵,表现出生活中的一种小快感。
  2. 一人坦背抓痒处:指一个人自然放松地抓自己的痒处,显示出随意与放松。
  3. 一人理发虱禽获:提到理发时捉到虱子,暗含对生活琐事的调侃。
  4. 一人喷嚏虎惊去:打喷嚏的声音大得让老虎都被吓跑,夸张地表现快感。
  5. 余鼻久塞耳骤聋:诗人用自身感受引入,暗示生活中不快的体验。
  6. 虱无附丽头已童:虱子不再附着,但头发已变白,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身体的衰老。
  7. 惟背负暄觉奇痒:背部因温暖而感到奇痒,体现出身体的细腻感受。
  8. 麻姑之爪未易逢:麻姑的爪子难以抵达,隐喻难以得到长寿与健康的帮助。
  9. 吾闻气泄如堤溃:身体状态不佳,形容气息不稳。
  10. 枕高唾远道家忌:道家忌讳的生活习惯,暗示养生的重要性。
  11. 且留眼读养生书:提议静下心来学习养生知识。
  12. 莫将身试快意事:告诫不要为了追求快感而损害身体健康。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喷嚏虎惊去”,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快感的强烈。
  • 对仗:整首诗有不少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身体状况比作堤坝的决堤,形象地表达了不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在追求快感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身体的健康与养生。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提醒人们要理智地对待身体,珍惜健康的生活方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筅耳、坦背:描绘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
  • 虱子、喷嚏:象征生活中的琐事与突发事件。
  • 麻姑之爪:代表长寿与健康的象征性意象。
  • 气泄如堤溃:暗示身体健康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刘克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填空题:诗中提到“余鼻久塞耳骤聋”,暗示诗人的__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麻姑之爪”代表长寿的象征。(对/错)

答案:

  1. B. 宋代
  2. 身体不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关注生活与健康,但更多描绘的是国家的忧患。
  • 《鹿柴》:表现自然与心境的结合,重在精神层面的享受。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诗人在描绘生活时,所关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刘克庄则更突出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