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秋光烛地》

时间: 2025-02-04 15:42:15

秋光烛地。

帘幕生秋意。

露叶翻风惊鹊坠。

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

熏炉衾换生香。

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帘幕间透出浓浓的秋意。露珠在风中摇曳,惊动了停在树上的喜鹊,纷纷坠落。青林中暗淡的光影下,红色的叶子飘落。微弱的行走声在长廊中断绝。熏香的炉子和被褥更换了新香气。熄灭烛火却又延续了明月的光辉,披上衣服时,心中有些怯意,感到初秋的微凉。

注释:

  • 烛地:烛光照耀大地,形容光线明亮。
  • 帘幕生秋意:帘子和幕布间流露出秋天的气息。
  • 露叶翻风惊鹊坠:露水在风中摇动,惊动了树上的喜鹊,使其掉落。
  • 微行声断长廊:轻微的行走声在长廊中突然消失。
  • 熏炉衾换生香:更换熏香的炉子和被褥,散发出新的香气。
  • 揽衣先怯微凉:穿上衣服时,感到一丝微凉,心中有些怯意。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典故,但“明月”作为古诗中常见意象,象征着清澈、明亮的情感,常与思念、孤独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字子昂,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词曲,尤其以《清平乐》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语言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秋季,表达对秋天的感受与思考。诗人在此时节,感受到秋天的凉意,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清平乐·秋光烛地》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象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开头以“秋光烛地”引出秋天的明亮,给人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深入,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秋天的独特韵味,尤其是“露叶翻风惊鹊坠”,展现了自然与生物之间的互动,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在词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熏炉衾换生香”,描绘了秋天的温馨与宁静,然而,当“灭烛却延明月”出现时,带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孤独,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变化。最后一句“揽衣先怯微凉”则表现出对秋天即将来临的微凉感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敏感与细腻。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思索氛围,堪称秋日词作的典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光烛地”:秋天的阳光明亮地照耀着大地,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 “帘幕生秋意”:窗帘和幕布透出浓厚的秋意,暗示着季节的变迁。
    • “露叶翻风惊鹊坠”:露水在风中摇动,惊动了树上的喜鹊,表现了秋天的生机。
    • “暗落青林红子”:在昏暗的森林中,红色的叶子静静飘落,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 “微行声断长廊”:轻微的脚步声在长廊中消失,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熏炉衾换生香”:更换熏香的炉子和被褥,带来新的气息,象征着生活的变迁。
    • “灭烛却延明月”:熄灭烛火,却让明月的光辉更加耀眼,表现出对光明的追求。
    • “揽衣先怯微凉”:穿上外衣时感到微凉,表现出对初秋的敏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秋光烛地”将秋天的阳光比作烛光,形象生动。
    • 拟人:“露叶翻风惊鹊坠”将自然现象赋予生命,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如“熏炉衾换生香”中“炉”和“衾”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在自然景色中引发的内心思索,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意象分析:

  • 秋光:象征着温暖与光明,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露叶:象征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明月:象征着孤独与思念,与心灵的宁静相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光烛地”意味着什么?

    • A. 秋天的阳光暖和
    • B. 秋天的阳光暗淡
    • C. 秋天的阳光刺眼
    • D. 秋天的阳光无所谓
  2. “揽衣先怯微凉”表达了诗人在什么情况下的感受?

    • A. 感到温暖
    • B. 感到微凉
    • C. 感到热
    • D. 感到喜悦
  3. 诗中提到的“露叶翻风惊鹊坠”中的“惊鹊”是指?

    • A. 受惊的动物
    • B. 停在树上的鸟
    • C. 让人惊讶的事件
    • D. 飘落的树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秋天的情感,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思念与感伤。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绘秋夜的静谧,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