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仙·松江烟浦》
时间: 2025-01-11 04:49: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湖仙·松江烟浦
作者: 姜夔 〔宋代〕
松江烟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处。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绿香红舞。容与。看世间几度今古。
卢沟旧曾驻马,为黄花闲吟秀句。见说胡儿,也学纶巾敧雨。
玉友金蕉,玉人金缕。缓移筝柱。闲好语。明年定在槐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松江的烟雾缭绕的美景,强调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相信这里的“石湖仙”能如同鸱夷(古代江湖上的一种传说中的鸟)般引领人们远去。
飘浮的云彩在哪里呢?我只喜欢那绿色的香气和红色的舞姿。让我们一起看看,世间经历了多少今古变迁。
卢沟桥曾停驻过马匹,我在此吟唱黄花的闲适诗句。听说边疆的胡人,也学着用纶巾遮雨。
与玉友金蕉相伴,和玉人金缕相携,缓缓地移动着筝柱,闲聊着好听的话。明年约定在槐府再聚。
注释
- 松江烟浦:松江是今上海的一部分,以水乡著称;烟浦指水面上升起的烟雾,形容景色如烟如雾。
- 石湖仙:传说中的仙人,象征着高雅的情趣与隐逸的生活。
- 鸱夷: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象征自由与远行。
- 黄花:指秋天的菊花,常用来象征高洁和闲适的生活。
- 纶巾:古代男子的头巾,常在雨中使用。
- 玉友金蕉,玉人金缕:描绘了一种高雅的友谊与生活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松江景色,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对世事纷扰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石湖仙·松江烟浦》是一首描绘松江美景的诗作,透过丰富的意象与优美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松江烟浦的描绘,引出“石湖仙”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浮云安在,我自爱绿香红舞”,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浮云的飘逸与花香的芬芳交织,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诗中的“看世间几度今古”,不仅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是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及卢沟桥的历史,回忆起在此吟唱的轻松情景,展现了他对曾经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珍惜。提及“胡儿”学习纶巾的情景,则展现出一种包容的态度,对不同文化的欣赏。而最后的“明年定在槐府”则是对未来聚会的期待,传达出诗人对友谊的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江烟浦。 - 引入松江的美景,设定了词的基调。
- 是千古三高,游衍佳处。 - 说明松江是自古以来著名的游览胜地。
- 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 这里引入了传说中的石湖仙,象征着向往自由的心情。
- 浮云安在,我自爱绿香红舞。 - 讲述对自然美的热爱,表达诗人内心的洒脱。
- 容与。看世间几度今古。 - 表达一种对世事变化的淡然态度。
- 卢沟旧曾驻马,为黄花闲吟秀句。 - 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 见说胡儿,也学纶巾敧雨。 - 表现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欣赏。
- 玉友金蕉,玉人金缕。 - 描绘诗人高雅的生活圈子。
- 缓移筝柱。闲好语。 - 表达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
- 明年定在槐府。 - 对未来聚会的期待,传达对友谊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鸱夷翩然引去”形象地比喻了自由的向往。
- 对仗:如“玉友金蕉,玉人金缕”,形成了和谐美的音韵。
- 排比:如“绿香红舞”,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一种闲适而高雅的生活情趣,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江:象征自然之美与人文气息。
- 烟浦:表现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景象。
- 石湖仙:象征高洁、隐逸的生活理想。
- 浮云: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 黄花:象征高洁的品性与闲适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松江烟浦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之美
- B. 历史遗迹
- C. 友谊的重要性
-
“浮云安在”的意思是什么?
- A. 浮云在天上
- B. 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C. 对云彩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卢沟”指的是:
- A. 一座桥
- B. 一座山
- C. 一条河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在自然景色中抒发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登高》 - 杜甫: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通过自然景色传达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更为浪漫。
通过以上对比与延伸,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姜夔的诗歌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