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舍见月三首》
时间: 2025-01-08 23:59: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官舍见月三首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丛山拆一罅,碧天大如瓯。
更迟蹇予月,凉速老我秋。
常娥八月去,岁往应白头。
纵得大年药,能禁古今愁。
广寒正愁绝,更照雪外州。
些招肯来否,赤酒和糟篘。
庭下双梧桐,露重风飕飀。
采实当剥芡,蠙珠丽琼舟。
颓然径奏床,不问月去留。
梦中识归路,戏采儿伊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官舍中夜晚望月的情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看到山中开出一条缝隙,碧蓝的天空如同巨大的碗,月亮似乎更加遥远,凉意加速着秋天的到来。常娥离开后的八月,岁月流逝,白头的日子在逐渐逼近。即使得到了能延年益寿的药物,也无法解开心中的忧愁。月亮在广寒宫中依旧忧愁,照耀着远方的雪域。邀请那位不知是否愿意前来,饮着红酒和糟篱。庭院下的双梧桐,露水沉重,微风轻拂。采摘果实正当剥去芡实,像是用珍珠点缀的美丽琼舟。诗人颓然坐在床上,不再去问月亮的去留。梦中却能找到归路,玩耍般地采摘那儿的伊优。
注释
- 常娥:月亮女神,传说中因吃了仙药而飞升到月宫。
- 大年药:指传说中能延年益寿的药物。
- 广寒:指月宫,广寒宫是神话传说中常常提到的月亮所在之处。
- 赤酒:一种酒,颜色红,常用作祭祀或宴会。
- 糟篘:用糟发酵制成的酒,形状像篱笆,指酒的容器。
- 伊优:指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可能是指梦中游玩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咨夔,宋代诗人,生于1050年,卒于1113年,字孟英,号青丘。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在官舍任职期间,夜晚独自望月,感受到人生的孤独与时光的流逝,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亮和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首联“丛山拆一罅,碧天大如瓯”,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山与天的壮阔,展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接下来的“更迟蹇予月,凉速老我秋”,则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到来的无奈与哀愁。
诗中的意象频繁使用了神话元素,如“常娥八月去”,不仅增添了文化内涵,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借助月亮的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虑,尤其是“纵得大年药,能禁古今愁”,让人思考即使拥有延年益寿的药物,也无法逃避内心的忧伤。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最后几句“梦中识归路,戏采儿伊优”,则展现出一种梦幻的状态,或许暗示着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带有一丝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丛山拆一罅:山间开出一条缝隙,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碧天大如瓯:天空的广阔如同大碗,表现出一种辽阔的感觉。
- 更迟蹇予月:月亮似乎更为遥远,暗示着诗人与时间的距离感。
- 凉速老我秋:凉意加速着秋天的到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常娥八月去:提及神话,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
- 岁往应白头:时间流逝,人生无常。
- 纵得大年药:即使有延年益寿的药物,也难以解忧。
- 广寒正愁绝:月宫中的常娥同样感到忧愁。
- 些招肯来否:是否愿意邀请来,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庭下双梧桐:自然的意象,象征着孤寂。
- 露重风飕飀:描绘秋天的氛围,加重了孤独感。
- 采实当剥芡:自然的丰收与收获,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颓然径奏床:疲惫的状态,表现出内心的失落。
- 梦中识归路:梦中有归属感,暗示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空比作大碗,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拟人:将月亮和常娥赋予情感,表现出孤独的主题。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思念与美好。
- 山:象征自然的辽阔与时间的流逝。
- 酒:象征人情与温暖,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享受。
- 秋天: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梧桐: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常娥”是指谁? A. 月亮女神
B. 秋天的象征
C. 一位古代的诗人 -
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是? A. 期待
B. 无奈和忧愁
C. 高兴 -
诗中提到的“赤酒和糟篘”是指? A. 一种美食
B. 一种饮料
C. 一种玩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月亮,但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念之情,情感更为积极向上。
- 李白的《静夜思》则是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细腻,表现出一种浓郁的乡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