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2-04 15:31:40

鸳鸯渚。

春涨一江花雨。

别岸数声初过橹。

晚风生碧树。

艇子相呼相语。

载取暮愁归去。

寒食烟村芳草路。

愁来无着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鸳鸯渚。春涨一江花雨。别岸数声初过橹。晚风生碧树。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寒食烟村芳草路。愁来无着处。

白话文翻译:

在鸳鸯渚上,春水上涨,江面上洒满了花雨。离岸的地方传来几声橹声,晚风轻轻拂动碧绿的树木。小船上人们互相呼唤交谈,满载着暮色中的愁绪归去。寒食节的烟雾弥漫在村庄,芳草铺就的路上,愁情无处可去。

注释:

  • 鸳鸯渚:指水中小洲,常有鸳鸯栖息。
  • 春涨:春天的水位上涨,象征着生机与繁盛。
  • 花雨:盛开的花瓣随风飘落,如同细雨般洒落在水面。
  • 别岸:指离开岸边的地方。
  • 晚风生碧树:晚风吹拂着青翠的树木,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 艇子:指小船。
  • 寒食:寒食节,古代传统节日,通常在春季,寓意春天的缅怀与思念。
  • 芳草路:香草铺成的小路,象征春天的气息与希望。
  • 愁来无着处:愁绪无处安放,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子元,号涧泉,南宋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吟咏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谒金门》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惶惶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个人的愁绪,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谒金门》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婉约的风格,诗中描绘的春景不仅是自然的展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折射。开篇的“鸳鸯渚”和“春涨一江花雨”便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春天的水面如花雨般绚烂,给人以希望与美的享受。

接下来的“别岸数声初过橹”则引入了人声,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晚风轻拂“碧树”,既描绘了春日的宁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小船上的人们在相互呼唤、交谈,似乎在分享彼此的心情,而这些欢声笑语中又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最后两句“寒食烟村芳草路。愁来无着处。”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愁绪因寒食节的到来而加重,似乎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无奈的流露。整首诗在描绘春日美景的同时,也渗透着深邃的思索与感伤,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鸳鸯渚”:开篇设定场景,直接引入自然元素,给人以清新之感。
  2. “春涨一江花雨”:生动形象,借助“花雨”增强了春天的美感。
  3. “别岸数声初过橹”:营造出一种人声与自然的交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4. “晚风生碧树”:晚风与碧树的描写,增添了春天的宁静与和谐。
  5. “艇子相呼相语”:描绘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往,体现生活的温暖。
  6. “载取暮愁归去”:愁绪的积累,暗示着生活中的无奈与失落。
  7. “寒食烟村芳草路”:通过季节的变化,表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伤。
  8. “愁来无着处”:结尾的愁绪无处寄托,强化了诗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晚风生碧树”,将自然元素赋予人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艇子相呼相语”,形成音韵的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 比喻:将花雨比作春天的生机,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生活无常、愁绪难解的深刻感慨。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人生哲思。

意象分析:

  •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
  • 春水:代表生机与希望。
  • 花雨:象征美好与短暂。
  • 晚风:传达宁静与思念。
  • 寒食:暗示缅怀与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谒金门》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张元干
    • C. 杜甫
  2. 诗中“鸳鸯渚”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水中小洲
    • C. 一种花
  3.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如梦令》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更偏向于朝气蓬勃的氛围。
  • 《如梦令》:同样表现情感,却更注重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谒金门》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精选》
  • 《张元干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