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2:24:10

幽居念世务,颇复窥造物。

通为一愦愦,愚智更出没。

漏天呀不补,淫雨方荡潏。

岂独无良苗,稂莠亦飘忽。

惟馀尊中物,三酌便兀兀。

此事颇有凭,时从散幽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居念世务,颇复窥造物。通为一愦愦,愚智更出没。漏天呀不补,淫雨方荡潏。岂独无良苗,稂莠亦飘忽。惟馀尊中物,三酌便兀兀。此事颇有凭,时从散幽郁。

白话文翻译:

隐居时思考世事,不禁窥探自然的奥秘。世间万物混沌一片,愚者和智者交替出现。天空像漏了一样不修补,暴雨正猛烈地下着。不仅没有好的庄稼,连杂草也飘忽不定。只有杯中的酒,三次斟酌便让人沉醉。这种事颇有依据,时常能驱散心中的忧郁。

注释:

  • 幽居:隐居。
  • 世务:世俗的事务。
  • 窥造物:窥探自然的奥秘。
  • 愦愦:混乱,混沌。
  • 愚智:愚者和智者。
  • 漏天:比喻天空像漏了一样。
  • 淫雨:暴雨。
  • 荡潏:水流汹涌的样子。
  • 稂莠:杂草。
  • 尊中物:指酒。
  • 兀兀:沉醉的样子。
  • 幽郁:忧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此诗出自《感遇二十五首》,反映了作者对世事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隐居期间所作,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事混乱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通过饮酒来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幽居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世事的深刻思考。诗中“幽居念世务,颇复窥造物”一句,表达了作者在隐居中对世俗事务的反思和对自然奥秘的探索。随后的“通为一愦愦,愚智更出没”则进一步以混沌的世事为背景,描绘了愚者和智者在其中的交替出现。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漏天”和“淫雨”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世事的混乱和不可预测。最后,作者通过饮酒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体现了在动荡的世事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幽居念世务,颇复窥造物”:在隐居中思考世俗事务,不禁窥探自然的奥秘。
  2. “通为一愦愦,愚智更出没”:世间万物混沌一片,愚者和智者交替出现。
  3. “漏天呀不补,淫雨方荡潏”:天空像漏了一样不修补,暴雨正猛烈地下着。
  4. “岂独无良苗,稂莠亦飘忽”:不仅没有好的庄稼,连杂草也飘忽不定。
  5. “惟馀尊中物,三酌便兀兀”:只有杯中的酒,三次斟酌便让人沉醉。
  6. “此事颇有凭,时从散幽郁”:这种事颇有依据,时常能驱散心中的忧郁。

修辞手法:

  • 比喻:“漏天”比喻天空像漏了一样。
  • 拟人:“漏天呀不补”赋予天空以人的行为。
  • 对仗:“愚智更出没”中的“愚智”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混乱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通过饮酒来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漏天”:比喻天空像漏了一样,象征世事的混乱。
  • “淫雨”:暴雨,象征动荡和不可预测的世事。
  • “尊中物”:指酒,象征心灵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居念世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世俗事务的厌倦 B. 对世俗事务的思考 C. 对世俗事务的逃避 D. 对世俗事务的接受 答案:B

  2. “漏天呀不补”中的“漏天”比喻什么? A. 天空的美丽 B. 天空的漏洞 C. 世事的混乱 D. 自然的奥秘 答案:C

  3. 诗中“惟馀尊中物,三酌便兀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酒的厌恶 B. 对酒的喜爱 C. 对酒的无奈 D. 对酒的恐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事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感遇二十五首》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多地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感,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耒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