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端午》

时间: 2025-01-10 18:41:21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白话文翻译:

龙舟竞赛是对千百年那深重冤屈的深深悲痛,忠烈的魂魄一旦离去岂能再回还。国家已亡,自身也已殒命,如今还剩下什么呢?只有那《离骚》诗篇留存在人间。

注释:

  • 竞渡:指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
  • 深悲:深深的悲痛。
  • 千载冤:指屈原的冤屈,屈原在端午节被投江自尽,被认为有千年的冤屈。
  • 忠魂:指屈原的忠烈魂魄。
  • 讵能还:岂能再回来。
  • 国亡身殒:指屈原的国家楚国灭亡,屈原也自尽身亡。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与黄庭坚、陈师道并称“苏门四学士”。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作,表达了对屈原忠烈精神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端午节之际,诗人通过赛龙舟这一传统活动,联想到屈原的悲剧命运,抒发了对屈原忠魂不归的哀思,以及对《离骚》这一文化遗产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端午节赛龙舟为切入点,深情地表达了对屈原千载冤屈的悲痛。首句“竞渡深悲千载冤”,通过“竞渡”这一活动,引出了对屈原悲剧的回忆,用“深悲”二字凝聚了诗人对屈原命运的同情。次句“忠魂一去讵能还”,以“忠魂”指代屈原,表达了对其忠烈精神的敬仰,同时“讵能还”则暗示了屈原的悲剧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后两句“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诗人通过对屈原国家灭亡、自身殒命的描述,强调了屈原精神的永恒,以及《离骚》这一文化遗产的不朽价值。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屈原的纪念,抒发了诗人对忠烈精神的崇敬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竞渡”活动,引出对屈原的回忆,用“深悲”表达了对屈原冤屈的同情。
  • 次句以“忠魂”指代屈原,表达了对其忠烈精神的敬仰,同时“讵能还”则暗示了屈原的悲剧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 后两句通过对屈原国家灭亡、自身殒命的描述,强调了屈原精神的永恒,以及《离骚》这一文化遗产的不朽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竞渡”比喻对屈原的纪念活动,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拟人:用“忠魂”拟人化屈原,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 对仗:诗中“国亡身殒”与“只留离骚”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的纪念,表达了对忠烈精神的崇敬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人通过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描述,强调了忠烈精神的不朽价值,以及《离骚》这一文化遗产的永恒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竞渡: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象征对屈原的纪念。
  • 忠魂:指屈原的忠烈魂魄,象征忠烈精神。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象征文化遗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张耒 C. 黄庭坚 D. 陈师道

  2. 诗中提到的“离骚”是谁的作品?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3. 诗中的“忠魂”指的是谁?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屈原的《离骚》
  •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
  • 苏轼的《端午帖子词》

诗词对比:

  • 屈原的《离骚》与张耒的《和端午》:两者都表达了对屈原的纪念,但《离骚》更多地展现了屈原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而《和端午》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屈原忠烈精神的崇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屈原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