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王吟》

时间: 2025-01-11 17:54:36

一片中原万里馀,殆非孱德所宜居。

夏商正朔犹能布,汤武干戈未便驱。

泽火有名方受革,水天无应不成需。

详知仁我为心者,肯作人间浅丈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三王吟 邵雍 〔宋代〕 一片中原万里馀,殆非孱德所宜居。 夏商正朔犹能布,汤武干戈未便驱。 泽火有名方受革,水天无应不成需。 详知仁我为心者,肯作人间浅丈夫。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中原地区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中原地区广阔,但并非弱德之人所能安居之地。夏商的正朔虽能传播,但汤武的干戈尚未完全驱散。泽火有名,方能接受变革,水天之间若无相应,则不成所需。详细了解仁我之心的人,怎会做出人间的浅薄之事。

注释:

  • 中原:指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
  • 孱德:指德行薄弱。
  • 正朔:指历法,这里指夏商的历法。
  •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两位古代的贤君。
  • 泽火:指有名望的变革。
  • 水天无应:指天地之间没有相应的变化。
  • 需:指需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他认为中原地区虽然广阔,但需要有德之人来治理,而不是那些德行薄弱的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中原地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诗中“一片中原万里馀”描绘了中原的广阔,但紧接着“殆非孱德所宜居”指出这片土地需要有德之人来治理。后文通过对夏商、汤武的提及,以及对变革和需求的讨论,进一步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最后两句“详知仁我为心者,肯作人间浅丈夫”则是对有德之人的赞美,同时也是对那些浅薄之人的批评。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体现了邵雍对社会道德的深刻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片中原万里馀”:描绘中原地区的广阔。
  2. “殆非孱德所宜居”:指出这片土地需要有德之人来治理。
  3. “夏商正朔犹能布”:提到夏商的历法仍能传播。
  4. “汤武干戈未便驱”:指出汤武的干戈尚未完全驱散,暗指社会尚未完全安定。
  5. “泽火有名方受革”:提到有名望的变革才能被接受。
  6. “水天无应不成需”:指出天地之间没有相应的变化,则不成所需。
  7. “详知仁我为心者”:赞美那些详细了解仁我之心的人。
  8. “肯作人间浅丈夫”:批评那些浅薄之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夏商正朔犹能布,汤武干戈未便驱”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如“泽火有名方受革”中的“泽火”比喻有名望的变革。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德行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批评那些德行薄弱的人,赞美有德之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原:象征着广阔的土地和重要的政治中心。
  • 夏商正朔:象征着古代的历法和文明。
  • 汤武干戈:象征着古代的贤君和战争。
  • 泽火:象征着有名望的变革。
  • 水天无应:象征着天地之间没有相应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夏商正朔”指的是什么? A. 古代的历法 B. 古代的战争 C. 古代的贤君 D. 古代的变革
  2. 诗中“泽火有名方受革”中的“泽火”象征什么? A. 有名望的变革 B. 古代的历法 C. 古代的贤君 D. 古代的战争
  3. 诗中“详知仁我为心者,肯作人间浅丈夫”表达了什么? A. 对有德之人的赞美 B. 对浅薄之人的批评 C. 对古代历法的赞美 D. 对古代贤君的批评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兴八首》杜甫: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登鹳雀楼》王之涣: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观三王吟》与《秋兴八首》: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观三王吟》与《登鹳雀楼》:两者都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歌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