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京乐·醉吟处》
时间: 2025-04-28 20:44: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还京乐·醉吟处
作者:张炎 〔宋代〕
醉吟处。多是琴尊,竟日松下语。有笔床茶灶,瘦筇相引,逢花须住。正翠阴迷路。年光荏苒成孤旅。等趁燕樯,休忘了玄都前度。渐烟波远,怕五湖凄冷,佳人袖薄,修竹依依日暮。知他甚处重逢,便匆匆背潮归去。莫因循误了幽期,应孤旧雨。伫立山风晚,月明摇碎江树。
白话文翻译
在醉吟之处,常常是琴声与酒杯,整日与松树下的朋友交谈。这里有笔床、茶灶,瘦弱的竹杖相伴,遇到花时应当停留。正值春意盎然,迷失在翠绿的阴影中。时光荏苒,已成孤独的旅程。等候燕子归来时,不要忘记曾经在玄都的日子。渐渐地,烟波遥远,担心五湖的凄冷,佳人的衣袖轻薄,修竹依依在日暮之时。知道何处重逢,便匆匆背潮归去。不要因为徘徊而误了幽会,应当珍惜旧时的雨。伫立在山风中傍晚,明月摇曳在江边的树影里。
注释
- 琴尊:指琴和酒,象征雅致的生活。
- 笔床茶灶:形容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
- 瘦筇:瘦弱的竹杖,象征旅行或行走的支持。
- 翠阴:绿阴,指树荫;“迷路”暗示迷失方向。
- 燕樯:燕子的船,指春天的到来。
- 玄都:指道教的一个地方,象征理想与归宿。
- 孤旅:孤独的旅程,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幽期:指约定的幽静的相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炎,字仲明,号淳熙,宋代词人,以其婉约清丽的词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细腻的情感。他的作品多反映士人的情怀和生活理想。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一个清幽的环境中,诗人以松下的琴声和酒香为背景,抒发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更显得孤独,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张炎的《还京乐·醉吟处》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自然意象的词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醉吟的场景,清新的松下、琴声与酒杯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词的开头便引入了“醉吟”,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而后又逐渐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随着“年光荏苒”的流逝,诗人感叹自己已成为孤独的旅者,时光的流逝带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语言上,张炎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佳人袖薄”、“修竹依依”等,勾勒出一种柔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尤其是“月明摇碎江树”这一句,利用月光的变化,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惆怅,极具感染力。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醉吟处:开篇即设定场景,表明这是一处适合吟唱的地方。
- 多是琴尊,竟日松下语:描述诗人与友人整日谈论琴酒,生活恬淡。
- 有笔床茶灶,瘦筇相引,逢花须住:展现文人生活的细节与雅致,提到竹杖暗示旅行。
- 正翠阴迷路:迷失在翠绿的树荫下,隐喻时光的流逝与迷惘。
- 年光荏苒成孤旅:感叹时光飞逝,已成孤独的旅途。
- 等趁燕樯,休忘了玄都前度:期盼重逢,回忆美好过往。
- 渐烟波远,怕五湖凄冷:描绘远方的烟波,传达对未来的忧虑。
- 佳人袖薄,修竹依依日暮:描写佳人的轻薄衣袖与夕阳下的修竹,增添了孤独感。
- 知他甚处重逢,便匆匆背潮归去:虽期盼重逢,但又因现实的无奈而匆匆离去。
- 莫因循误了幽期,应孤旧雨:劝诫自己珍惜幽会的时光,不要因迟疑而错过。
- 伫立山风晚,月明摇碎江树:结尾描绘在山风晚上的孤独,月光下的树影摇曳,充满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明摇碎江树”,将月光与江树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如“有笔床茶灶,瘦筇相引”,工整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如“月明摇碎”,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性化的动作。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尊:象征文人雅趣与闲适生活。
- 翠阴:代表春日的生机与迷惘。
- 燕樯:象征春天的希望与归属。
- 佳人:代表对爱情的向往与回忆。
- 月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张炎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燕樯”象征什么?
- A. 远方的归宿
- B. 期待重逢
- C. 旅行的工具
-
“月明摇碎江树”中的“江树”意指?
- A. 江边的风景
- B. 诗人的情感
-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同样表达对时光与重逢的思考。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描写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张炎的《还京乐·醉吟处》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孤独的情感,但张炎更倾向于自然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张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