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亭》

时间: 2025-01-10 22:22:29

秦关百二山河固,陕服城闉控此中。

别构栋梁成爽垲,俯观竹树立青葱。

虚簷豁敞迎朝日,曲槛萦回带晚风。

登眺自欣襟带地,万方辙迹坦然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披云亭
作者: 陈尧叟 〔宋代〕

秦关百二山河固,
陕服城闉控此中。
别构栋梁成爽垲,
俯观竹树立青葱。
虚簷豁敞迎朝日,
曲槛萦回带晚风。
登眺自欣襟带地,
万方辙迹坦然同。


白话文翻译:

在秦关的重重山河中,固若金汤,
陕地的城墙把这里统领。
我特意建造了这栋亭子,来享受清爽的高处,
俯视着竹林和树木,青翠欲滴。
宽敞的屋檐迎接着晨光,
弯曲的栏杆随风飘扬,带来傍晚的轻柔。
登高远眺,我心中自得其乐,
四方的车辙在这宁静的地方交汇、平坦如常。


注释:

字词注释

  1. 秦关:指秦岭及其周边的山河,是古代的防线。
  2. 陕服:陕地的统治。
  3. 栋梁:建筑的支柱,借指亭子。
  4. 爽垲:清爽的高地。
  5. 虚簷:宽敞的屋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秦关和陕地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秦关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象征着防御与守护,体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珍视与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尧叟,字仲明,号尧叟,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山水的热爱而著称。

创作背景: 《披云亭》写于作者在陕地的某个亭子,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政治局势的思考,反映了宋代的山水文化。


诗歌鉴赏:

《披云亭》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结合的诗。诗人置身于秦关的山河之中,遥望陕地的城墙,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诗中“别构栋梁成爽垲”一句,展现了诗人自我建构空间的能力,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宽敞的屋檐、曲槛的设计,体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腻观察与艺术审美。

诗的最后两句“登眺自欣襟带地,万方辙迹坦然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俯视万物,心中无惧,体现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还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秦关百二山河固:强调秦关的巍峨险峻,展现出自然的雄伟。
  2. 陕服城闉控此中:形象地描绘了陕地的防守状况,仿佛城墙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3. 别构栋梁成爽垲:表达了诗人在此建亭的用意,想在高处享受清新的空气。
  4. 俯观竹树立青葱:描绘了竹林青翠的生机,彰显出自然的活力。
  5. 虚簷豁敞迎朝日:表现出亭子的开阔和朝气,传达出迎接新生的美好愿望。
  6. 曲槛萦回带晚风:写出晚风轻拂的意境,增添了诗的柔美。
  7. 登眺自欣襟带地:诗人登高远眺,心中自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8. 万方辙迹坦然同:比喻四方车辙在此交汇,意味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此刻是平等的。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万方辙迹”比喻人生的经历。
  • 对仗:如“虚簷豁敞”和“曲槛萦回”,增添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山河的热爱、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亭子和周围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山河:象征着国家的壮丽与力量。
  2. 竹树:代表了生机与清新,表现了自然的美好。
  3. 亭子: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渴求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披云亭》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陈尧叟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秦关”主要指什么? A. 一座城市
    B. 一处山河
    C. 一条河流
    D. 一座亭子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恐惧
    B. 对生活的淡然
    C. 对历史的沉重
    D.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陈尧叟的《披云亭》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披云亭》更侧重于人文环境的融合,而《鹿柴》则强调山水的孤寂与自足。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