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
时间: 2025-05-21 14:24: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
作者: 元稹
胡部新声锦筵坐,中庭汉振高音播。
太宗庙乐传子孙,取类群凶阵初破。
戢戢攒枪霜雪耀,腾腾击鼓云雷磨。
初疑遇敌身启行,终象由文士宪左。
昔日高宗常立听,曲终然后临玉座。
如今节将一掉头,电卷风收尽摧挫。
宋晋郑女歌声发,满堂会客齐喧呵。
珊珊珮玉动腰身,一一贯珠随咳唾。
顷向圜丘见郊祀,亦曾正旦亲朝贺。
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
惉滞难令季札辨,迟回但恐文侯卧。
工师尽取聋昧人,岂是先王作之过。
宋沇尝传天宝季,法曲胡音忽相和。
明年十月燕寇来,九庙千门虏尘涴。
我闻此语叹复泣,古来邪正将谁奈。
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饭夷齐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宴会上听到胡乐的情景,表现了古代乐舞的盛况。诗中提到太宗的庙乐将继续传承给子孙,象征着文化的延续。乐声像战阵中的号角,令人振奋,但也暗含了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提及高宗听乐的场景,表明当年盛世的繁华,而如今却因节庆的变迁而感到惋惜,乐曲未终,众人却已懈怠。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局的忧虑,认为奸邪之声入耳,正直之士却难以施展才华。
注释
- 胡部新声:指的是胡族乐器或曲调。
- 锦筵:华丽的宴席。
- 太宗庙乐:指唐太宗的庙堂乐曲。
- 戢戢攒枪:形容乐器的声响像战场上聚集的长矛。
- 文士宪左:指的是文人也参与指挥乐曲。
- 季札:春秋时期的名士,象征才华横溢。
- 天宝季:指的是唐代天宝年间的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元稹的诗歌以情感真挚、语言通俗著称,常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音乐与宴会的场景,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思考的乐府诗。诗中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衰落。开头部分的胡部新声与太宗庙乐的对比,既是对盛世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忧虑。随着时代的变迁,乐曲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文化的失落。
诗中反复提到的音乐与宴会,似乎在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元稹通过对高宗和太宗的回忆,表达出对昔日盛况的追忆,同时也揭示了当下的不安与失落。最后几句,诗人将个人的感受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胡部新声锦筵坐:在华丽的宴席上,响起了胡族的新乐。
- 中庭汉振高音播:中央庭院传来汉族乐器的高亢音调。
- 太宗庙乐传子孙:太宗时代的庙乐将继续传承给后代。
- 取类群凶阵初破:乐声似乎能够驱散敌人的气氛。
- 戢戢攒枪霜雪耀:声音如同寒霜中闪烁的长矛。
- 腾腾击鼓云雷磨:鼓声震天,犹如雷鸣。
- 初疑遇敌身启行:最初以为是敌来袭。
- 终象由文士宪左:最终却是文士在指挥乐曲。
- 昔日高宗常立听:昔日高宗常在乐曲结束后听取。
- 如今节将一掉头:如今节庆的氛围却大为不同。
- 电卷风收尽摧挫:如同暴风骤雨般扫荡而过。
- 宋晋郑女歌声发:宋、晋、郑的女子歌声响起。
- 满堂会客齐喧呵:满堂宾客齐声喧哗。
- 珊珊珮玉动腰身:佩玉的女子舞动腰身。
- 一一贯珠随咳唾:一颗颗珍珠随之颤动。
- 顷向圜丘见郊祀:不久前在圜丘见到郊祭。
- 亦曾正旦亲朝贺:也有过正旦亲自朝贺的场景。
- 太常雅乐备宫悬:太常的雅乐已经悬挂在宫中。
- 九奏未终百寮惰:九次演奏尚未结束,百官已经懈怠。
- 惉滞难令季札辨:难以让季札这样的贤士辨别。
- 迟回但恐文侯卧:迟迟回首,唯恐文侯沉睡。
- 工师尽取聋昧人:工匠们只取那些聋哑之人。
- 岂是先王作之过:难道这是先王的过错?
- 宋沇尝传天宝季:宋沇曾传承天宝的乐曲。
- 法曲胡音忽相和:法曲与胡音忽然和谐。
- 明年十月燕寇来:明年十月,燕国的敌人来袭。
- 九庙千门虏尘涴:九庙千门都被敌人侵扰。
- 我闻此语叹复泣:我听到这些话,不禁叹息流泪。
- 古来邪正将谁奈:古往今来,邪恶与正义究竟如何能解决?
- 奸声入耳佞入心:奸邪之声入耳,谄媚之言入心。
- 侏儒饱饭夷齐饿:一些不肖之徒却饱食,而贤良之士却饥饿。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胡部新声锦筵坐,中庭汉振高音播”。
- 比喻:将乐声比作战阵的号角,形象生动。
- 拟人:乐器的声音仿佛有生命般在传递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音乐与宴会的场景,表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深切关怀。诗人以古鉴今,借乐曲的变化反映出国家的兴衰,表达了对正义与邪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部新声:象征外来文化的影响。
- 高音:代表了昔日的辉煌。
- 长矛:比喻乐声的力量。
- 女子舞动:象征着繁华的盛世与文化的生机。
- 九庙千门:象征国家的神圣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元稹
C. 杜甫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高宗”指的是哪位皇帝?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唐玄宗
D. 唐明宗 -
诗中“奸声入耳佞入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失望与忧虑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琵琶行》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元稹与白居易:两者均为唐代诗人,但元稹的诗多关注社会现实,而白居易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叙事的流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集》
- 《唐代音乐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