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教谕》
时间: 2025-01-24 03:55: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陈教谕
每惟斯道南,七闽小邹鲁。
考亭四书学,日月行万古。
我生亦何幸,私淑欣有遇。
南来证文献,令人动遐虑。
斯文欠统一,正学真一缕。
莆阳礼义国,敛袵殷黼冔。
绯思东湖集,复斋接前绪。
至今耆俊多,渊源此其祖。
德闳有闻孙,邂逅快披睹。
儒先教化地,师传盛称誉。
教成畀邻邦,祖训有遗矩。
岂但美彼芹,更思甘棠树。
一邑召可行,尽分皆有补。
十室有忠信,矧此万家聚。
派近源可寻,我来重瞻遡。
当年弦诵声,溪水自东注。
典刑前辈人,溪山正堪数。
安得杖屦陪,安溪溪头路。
白话文翻译:
每当提到这条道往南,就想到七闽之地的小邹鲁。
在考亭学习四书,日月流转,岁月如梭。
我生来何其幸运,能有这样的师承和遇见。
南方来此探寻文献,让人心生遐思。
斯文尚需统一,真正的学问只有一缕。
莆阳这个礼义之国,凝聚着厚德和文化。
绯思汇聚于东湖集,复斋继续承接前绪。
至今老成持重的人多,渊源皆可追溯。
德行深厚的闻孙,恰好让我得以见识。
这里是儒家教化的地方,师承声誉颇盛。
教化成果惠及邻国,祖训仍然有遗留的标准。
岂只是赞美彼岸的香芹,更思念那甘棠树。
一座城邑召集贤良,人人都有所贡献。
十户人家中有忠信,何况这里万家聚集。
源流近在眼前,我来重温追溯。
当年朗朗书声,溪水自东流过。
典刑前辈的智慧,溪山正好来数数。
怎么能不陪伴着杖屦,走在安溪溪头的路上呢?
注释:
- 斯道:指儒家的学问和道理。
- 七闽:指福建省,因其风景如画而被称为“闽”。
- 考亭:指闽南的考亭,因朱熹在此讲学而著名。
- 文献:古代的书籍和资料。
- 遗矩:指传承下来的法则和标准。
- 杖屦:拐杖和鞋子,这里比喻陪伴和出行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禾,字子真,号松溪,宋代人,生于福建莆田,工诗文,尤擅长抒情和咏怀,作品中常体现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赠陈教谕》是熊禾赠送给他的朋友陈教谕的诗作,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尊重与向往,同时赞美了自己的故乡和师承之恩。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头的“每惟斯道南”开始,便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充满儒家文化的氛围中。诗人通过对南方七闽小邹鲁的描绘,彰显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自豪。诗中提到的“考亭四书学”,不仅是对朱熹学说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整首诗在情感上饱满,表达了诗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文人的尊敬。尤其是“教成畀邻邦,祖训有遗矩”,更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延续。诗人在最后几句中,借“溪水自东注”传达了流逝的岁月和文化的延续,展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惟斯道南,七闽小邹鲁:每每提起这条道往南,便想到七闽这片小地方。
- 考亭四书学,日月行万古:在考亭学习四书,日月如梭,岁月悠久。
- 我生亦何幸,私淑欣有遇:我生于此,何其幸运,能够得到这样的师承和机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化的传承比作溪水流淌,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是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与对故乡的热爱。诗人通过对师承和文化传承的强调,展示了自己对教育和道德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文化的流传与传承。
- 杖屦:象征着人生的陪伴和前行的工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闽”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广东
- B. 福建
- C. 江西
- D. 浙江
-
“考亭”是指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个学校
- C. 一个著名的学派
- D. 一处胜地
-
诗人对教育的态度是:
- A. 不重视
- B. 轻视
- C. 非常重视
- D. 不确定
答案:
- B. 福建
- D. 一处胜地
- C. 非常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熊禾的《赠陈教谕》和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故乡和文化的深厚情感,但熊禾更加强调了教育的传承,而杜甫则在忧国忧民中展现个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