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笔驿(余为蜀从事,病武侯非王佐才,因有是题)》
时间: 2025-01-26 00:33: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筹笔驿(余为蜀从事,病武侯非王佐才,因有是题) 薛能 〔唐代〕 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 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 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 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葛相最终应该马革裹尸还乡,未等天意明朗就开山辟路。生前欺骗仲达只是徒增气愤,死后见到王阳应该感到羞愧。流运虽有功但最终还是扰乱,阴符虽多术但得到的并非正道。当初如果想要报答三顾之恩,为何不无为而治,像有鳏那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葛相:指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被尊称为葛相。
- 马革还:指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还乡。
- 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
- 王阳:王阳明的简称,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 阴符:指兵书《阴符经》,相传为诸葛亮所著。
-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 无为: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 有鳏:指有鳏在侧,比喻无为而治。
典故解析:
- 葛相终宜马革还:引用诸葛亮北伐失败,最终病逝五丈原的典故。
- 生欺仲达徒增气:指诸葛亮在世时与司马懿的智谋较量,但最终未能取胜。
- 死见王阳合厚颜: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此处可能是作者借用王阳明的名字,表达诸葛亮死后应感到羞愧。
- 当初若欲酬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应报答其知遇之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方面。此诗是薛能在蜀地任职时,对诸葛亮的评价和反思。 创作背景: 薛能在蜀地任职期间,对诸葛亮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有所质疑,认为其并非真正的王佐之才,因此创作此诗表达自己的观点。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评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诗中,薛能认为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在实际的政治和军事行动中,并未能真正实现天意,反而增加了混乱。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政治和军事的看法。诗中的用词精准,意象丰富,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葛相终宜马革还:指出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北伐的目标,应战死沙场。
- 未开天意便开山:批评诸葛亮未等天意明朗就急于行动。
- 生欺仲达徒增气:认为诸葛亮生前与司马懿的较量只是增加了气愤。
- 死见王阳合厚颜:借用王阳明的名字,表达诸葛亮死后应感到羞愧。
- 流运有功终是扰: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行动虽有功,但最终还是扰乱了局势。
- 阴符多术得非奸:批评诸葛亮的兵书虽多,但得到的并非正道。
- 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认为诸葛亮应无为而治,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马革还”比喻战死沙场。
- 对仗:如“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中的对仗。
- 借代:如“王阳”借代王阳明,表达诸葛亮应感到羞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和反思,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政治和军事的看法。诗中,薛能认为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在实际的政治和军事行动中,并未能真正实现天意,反而增加了混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革:战死沙场的象征。
- 开山:指军事行动的开始。
- 仲达:司马懿的字,代表智谋的对手。
- 王阳:王阳明的简称,代表道德和智慧的典范。
- 阴符:兵书的象征,代表军事智慧。
- 三顾: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典故,代表知遇之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葛相”指的是谁? A. 诸葛亮 B. 司马懿 C. 王阳明 D. 刘备 答案:A
-
诗中的“仲达”指的是谁? A. 诸葛亮 B. 司马懿 C. 王阳明 D. 刘备 答案:B
-
诗中的“王阳”指的是谁? A. 诸葛亮 B. 司马懿 C. 王阳明 D. 刘备 答案:C
-
诗中的“三顾”指的是什么? A. 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 B.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C. 司马懿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D. 王阳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蜀相》:同样是评价诸葛亮的诗作,但杜甫更多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
- 陆游的《书愤》: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和对时局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杜甫的《蜀相》与薛能的《筹笔驿》:两者都是评价诸葛亮的诗作,但杜甫更多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而薛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批判和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三国志》: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 《王阳明全集》: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生平,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借代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