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年溪山北,颇自爱吾庐。
人生真寄耳,何必赋归欤。
白话文翻译:
我在溪山北边居住了七年,十分喜欢我的小屋。
人生其实只是寄托在这世间,何必再去赋诗表达归乡之情呢?
注释:
- 七年:指作者在此居住的时间,表明了对居住地的依恋。
- 溪山北:指作者居住的地理位置,表现出自然环境的美好。
- 颇自爱:非常喜欢,体现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珍视。
- 人生真寄耳:人生只不过是暂时的寄托,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 何必赋归欤:为何还要写诗表达归乡的情感呢?
典故解析:
此诗蕴含着对归属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哲学理解。诗中提到的“归”不仅是物理上的归宿,还是情感上的归依。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拟,宋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对生活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在宋代,士人常常在山水之间隐居,寻求一种超然的生活方式。洪拟的这首诗反映了他在溪山北的生活感受,以及对人生和归属的思考。
诗歌鉴赏:
《宁海五咏 其一 崇教寓居》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居所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以“七年溪山北”引入,时间的积累让作者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水的静谧与生活的安逸相辅相成,使得诗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接下来的“人生真寄耳”则是一种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似乎在告诫人们,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归属,而在于心灵的寄托和内心的平和。最后一句“何必赋归欤”更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反思了归乡情怀的必要性,似乎在表达一种超然的态度。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自在,给人以启示,鼓励人们在纷繁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归属。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七年溪山北”:作者在溪山北住了七年,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积累的情感。
- “颇自爱吾庐”: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栖息地的热爱,隐喻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人生真寄耳”:人生如同寄居,强调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带有哲理性。
- “何必赋归欤”:质疑对归乡情感的执念,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居住的喜爱与人生的短暂进行对比,深刻反映了生活的哲理。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诗的哲理性,让读者深思。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悟,以及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溪山:象征自然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
- 吾庐:代表诗人自身的归属和情感寄托,表现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年”指的是作者在何处居住?
- A) 南方
- B) 西方
- C) 北方
- D) 东方
-
诗中“人生真寄耳”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 A) 人生是长久的
- B) 人生是短暂的寄托
- C) 人生没有意义
- D) 人生在于享乐
-
“何必赋归欤”是什么意思?
- A) 归乡是必要的
- B) 不需要写诗表达归乡
- C) 归乡很重要
- D) 归乡是无聊的
答案:
- C) 北方
- B) 人生是短暂的寄托
- B) 不需要写诗表达归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之美,表达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恬淡。
诗词对比:
- 洪拟与陶渊明的作品都体现了士人对自然的向往,但洪拟更强调人生的短暂与内心的寄托,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包含洪拟及其他诗人的作品,适合深入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主题。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